首頁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前言

字體:16+-

成為自由職業者已近八年,雖不用通勤打卡,卻也在每一個工作日,按部就班地坐在電腦桌前,遵循既定計劃來完成每天、每周、每月、每年的計劃。上班族的8小時工作製,居家辦公也並未縮水。唯一的不同或許就是,可以靈活調配這8小時,上午犯懶貪睡了一個鍾頭,晚上就要補回來,工作量是不能打折扣的。總體來說,就是要足夠自律。

可是,就在寫下這些文字的前一周,我還深陷在“自我攻擊”中。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問題,全國人民都盡力做好防護,待在家裏,盡量不出門。對生活娛樂豐富的現代人而言,這種體驗無異於部分的“感覺剝奪”。一天兩天還好,但一下子在家待十天半個月,不能出門活動,還要麵對全網爆炸式的信息,很容易引發負麵的情緒。

我還沒有達到過度恐慌的程度,但我的確焦慮了。我以為,在這樣的情況下,習慣居家辦公的我,還能夠像往常一樣,保證規律的作息,完成壓在手裏的工作。可事實證明,我也開始坐不住了,晚上刷手機看新聞到很晚,早上睡到10點鍾,吃飯也變得不規律,春節前保持的運動與健康飲食的習慣,一下子都被打破了……更糟糕的是,一連十幾天,我都沒有碰電腦,明知道自己可以做點有意義的事,可就是“身不由己”。

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我深深陷入到焦慮與自責的怪圈中,覺得自己就像變成了“廢柴”。而這引發的結果就是——一言不合就跟家人發脾氣,對書架上那些沒有拆封的書及許久未更新的公眾號視而不見,自欺欺人。自由職業八年來,我第一次對“自控力”產生了懷疑,也開始厭惡起這樣的自己。

慶幸的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我看到了心理圈的一位師姐分享的一篇文章,是“冰千裏”老師寫的。老師結合當前的處境,道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彌漫恐懼下的不確定,以及對這不確定的無能為力,正是焦慮的根源。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