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簡單邏輯學:理性思考、清晰表達並解決問題

用數字表達的證據,一定是可靠的嗎

字體:16+-

趣味思考 這句話有什麽問題?

關於“大數據”,有一句盛傳已久的名言:“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這句話是存在邏輯問題的,你能看出來嗎?

揭曉謎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思考一個問題:上帝等不等於人?

如果說,上帝不等於人,把兩者放在同一位置上進行差別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如果說,上帝等於人,兩者存在比較的基礎,那就又出現了內在的邏輯衝突:倘若“任何人”包括上帝的話,那麽上帝也必須“用數據來說話”,此話前後就是自我否定了。

要解決這個邏輯謬誤,辦法很簡單,放棄用“上帝”做比較,直接將這句話改為:“任何人都必須用數據來說話。”可是,這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用數據來說話,就一定可信嗎?數據有沒有欺騙性呢?

在現實的論證中,利用統計數據作為證據是一種常見的方式。這樣的證據看起來十分動人,因為數字讓證據顯得極具科學性,非常精準,似乎它就代表了“事實”。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個真相:統計數據會,且經常會,說謊!它們不必然就能證明它們想證明的一切。

那麽,數據是如何欺騙我們的呢?或者說,數據為什麽不完全可信呢?

混雜因素

混雜因素,是指在試驗中會混淆所研究因素與結果之間聯係的那些外部因素,它的存在會對試驗結果產生幹擾,出現所謂的混雜效應。

2008年歐洲杯和2010年世界杯兩屆大賽中,章魚保羅聲名鵲起,紅遍全球。原因就是,這個生物預測14次猜對13次,成功率高達92.86%,被人捧為“章魚帝”。

但凡有一些常識的人,都知道“章魚有預測能力”是不符合現實的,但為什麽會出現預測14次猜對13次的情況呢?這裏麵的底層原理是什麽呢?答案正是,混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