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思考 美國孩子怎麽看“孔融讓梨”?
孔融讓梨的故事在中國流傳了千百年,被譽為道德教育的典範:孔融在分梨的時候,把最小的留給了自己,其他的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表現出了謙讓的禮儀。可是,當美國孩子聽到這個故事時,卻有著另外的看法。
老師:“你們怎麽看待孔融讓梨?”
學生:“孔融說自己年齡小,就挑了最小的梨,可是給其他兄弟分梨時,卻又實行前後矛盾、絕對相反的標準,他難道沒有固定的做事原則嗎?”
老師:“他是在表示謙讓。”
學生:“他隻管表現自己的謙讓,給自己挑一個最小的就好,為什麽不給其他兄弟表現謙讓的機會呢?”
老師:“那你怎麽看待孔融?”
學生:“我不喜歡孔融,他剝奪了其他兄弟選擇和表現的機會,這對別人不公平。不僅如此,我還不喜歡孔融的爸爸!”
老師:“為什麽?”
學生:“孔融隻有四歲,沒有是非觀念和行為能力,父親卻讓他去分梨,這是不負責任的表現。孔融分梨的行為很主觀武斷,父親沒有指出問題,反倒表揚了他。”
老師:“……”
學生:“我不喜歡這個故事,鼓勵主觀武斷,扭曲自己的欲望去贏得別人的讚賞,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背後隱藏的是思維模式上的差異。無論美國學生所言是否正確,但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出,他們在一步步地使用批判性思維分析問題。他們在判斷所讀的故事時,不是以作者的觀點與自己的想法相近為標準,而是思考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合理,不會輕易被欺騙或操控。
批判性思維的益處無須贅述,可是有一個疑問:既然批判性思維這麽好,為什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很難見到它呢?因為掌握和使用批判性思維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其間存在諸多的幹擾因素,它們就像是思維的“減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