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棄的過程會讓我們更加清楚,哪些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和喜歡的。
——【極簡便簽】
告別了盲目添置物品的習慣後,我們可能會驚喜地發現:再看到許多新奇刺激的物品時,內心不會**起巨大的漣漪了。因為有一個聲音在提醒我們:這是你需要的,還是你想要的?
但,僅僅做到這一步,還無法讓生活變得簡單精致。畢竟,總有一些需要的物品會被我們帶回家,在空間有限的條件下,我們要為這些有價值的物品騰出更多的地方,讓它們一目了然,讓自己觸手可及。
經濟學中有一個著名的“二八法則”,即80%的財富都是由20%的人創造的。這個原則的適用範圍很廣,在極簡生活中也有借鑒意義,即具有實際價值且還在發揮作用的物品,隻占所有物品的20%,我們80%的生活所需都是由這20%的物品提供的。
問題來了,剩餘的80%的物品,該怎麽解決呢?
答案就是——“舍”,即把那些品質不好的、使用頻次低的、不喜歡的、帶來負能量的物品,統統舍棄,隻保留或替換成“適合的、舒服的、需要的”東西。
“舍”的過程,往往要曆經與內在“陰影”相處的過程。
我家裏有一個兩層的小書架,當初買來時是臨時放在辦公桌上用,但說實話,這個東西不太理想,且占據了辦公桌的不少空間。當我想再放置一個擴展屏的時候,辦公桌明顯不夠用了。此時,我知道這個物品要舍棄了,我需要一個像樣的、實用的、可用很久的書架。
然而,在準備“舍”掉這個小書架時,我腦子裏還是冒出了這樣一個念頭:要不要把它留下來當鞋架用?其實,家裏的鞋架有六層,非常好用。那一刻,我就問自己:為什麽不想把它舍棄?仔細想了想,原因竟也是陷入了父母那輩人的思維模式中,認為東西很新,舍棄是一種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