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食物之前,學會跟自己的內心對話,了解自己真實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而不是盲目地把食物塞進嘴裏、平添負擔。
——【極簡便簽】
在過去的五年裏,我一直在跟“情緒性進食”抗爭。難過沮喪的時候,我不是很有胃口,也不太會選擇用吃的方式去緩解。可一旦焦慮來了,我就徹底淪陷了。
從生理層麵解釋,人在壓力狀態下,身體需要皮質醇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如果沒有皮質醇,身體沒辦法對壓力做出有效反應。所以,當工作壓力襲來時,大量的皮質醇就開始刺激我們的食欲,讓我們想攝入高糖高脂的食物,繼而使大腦“上癮”。
每每這個時候,我會放縱自己,開始情緒性進食,通過進食來安慰自己、撫慰情緒。就像網絡上調侃得那樣:“好像沒有什麽是一頓火鍋不能解決的,如果不能,那就兩頓。”對這種行為,我美其名曰地宣稱:“唯美食不可辜負。”
然而,吃到胃裏的食物,並沒有助我解決真正的問題,反而讓痛苦加劇了。
偶爾放縱地吃一頓,是多數人都有過的行為,但情緒性進食的害人之處在於——暴食後的自責與愧疚心理。那是一種淪陷的失控感,好像你已經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明知道自己不是真的餓,卻忍不住往嘴裏塞東西,然後自暴自棄,惡性循環。
極簡生活的核心,是舍棄不需要的東西。
顯而易見,情緒性進食是完全違背極簡理念的,它不僅沒有做到任何的篩選和精簡,反而不假思索地給身體製造負擔。那些進入胃裏的食物,原本就不是身體真正需要的,囤積多了的直接結果就是體重飆升,再久一點就是麵臨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
其實,人與食物的關係,就是人與自己的關係。
情緒性進食的那些年,我對食物不存在精挑細選的過程,也不考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隻是想獲得暫時性的安慰與發泄。食物完全就是填充情緒的坑洞,我在不知不覺中吃進去很多,而身體的消化機製很虛弱,無法消化那些食物。於是,它們就混合著壓力,給我的內心又添了一份痛苦。顯而易見,那時候的我,根本不愛惜自己,也不重視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