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的精致背後,是人的虛榮以及對社會和物質的過度崇拜。
——【極簡便簽】
如果你也經常刷手機新聞,想必應該看過這篇報道:“90後女護士欠幾十萬網貸被趕出門,為維持精致生活月花數萬”。故事的情節並不複雜,沒有高利貸,也沒有詐騙,就是一個年輕女性為了維持所謂的“精致生活”,從正規貸款機構屢次借貸。在母親為其償還了23.8萬元的債務後,她又去借貸,最後被母親告知——你不是我女兒,你是領養的。
這位年輕的姑娘,就是普通的工薪族,每月拿著幾千塊錢的工資,可她崇尚並追求的生活是這樣的畫風:上下班隻坐網約車,中午吃飯叫外賣,路過星巴克必買一杯;休息日從不在家待著,約上朋友吃飯、唱歌、泡酒吧;隻要喜歡的東西,就想買下來,幾年時間換了十幾塊手表……盡管每次的支出不是很多,但頻率很高,一天下來自然就成百上千。長此以往,就變成了無法承受之重。
這樣的故事,並不隻是個案,它戳中了當下不少年輕人的痛處:出門一定要打車,買包一定要奢侈品牌,手機非蘋果不用,家電一定要選戴森……單純去看每一項選擇,倒也無可厚非,人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也有資格和權利去滿足自己。不過,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的消費能力與你的選擇相匹配。
我認識一位在廣州的女總裁,她很喜歡某奢侈品牌的鞋子,有時一次會買兩三雙。她經常要在台上講課,需要不同的鞋子來搭配服裝,而且她覺得這個品牌的鞋子非常舒適,長時間站立也不會太累。有時,買下三雙鞋子可能要花費近6位數字,但她具備持續創造財富的能力。在可以支配的範圍內選擇最需要的、最適合的,才是真正的精致。
相關心理學家曾指出:偽裝的精致背後,其實是人的虛榮以及對社會和物質的過度崇拜。在許多人狹隘的理解中,精致是有身份、有財富、有層次、有品位者的特權。所以,他們就把物質和消費作為精致生活的標準與寄托,當自身的能力無法滿足這一點時,最容易做出的選擇就是借助貸款去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