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貨幣能夠在國際上通用,通常要具備幾個基本的條件。首先,貨幣國必須是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這個解釋起來很容易。錢就是拿來買東西的,對他國貨幣的需求,首先就是能夠在貨幣國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例如,太平洋島國的貨幣就不可能國際化,因為拿了他們的貨幣,除了能買點海產品以及旅遊外,基本就買不了什麽東西。所以,對這種貨幣的貿易需求很小。
縱觀現在國際貨幣體係裏的幾大貨幣——美元、歐元、英鎊、日元,這些主權貨幣的國家都是貿易大國和經濟強國。按照這個標準看,人民幣無疑是非常滿足標準的。畢竟今天的中國已經是“世界工廠”。前幾年,美國拍過一個紀錄片,講述一個美國人在一年內不使用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會怎樣。結果是無法正常生活,龐大的出口數據就是說明。此外,從經濟總量上看,中國也已是世界第二大國,名列榜首也隻是時間問題。
那麽,為什麽人民幣國際化程度沒有與貿易大國地位相匹配呢?因為,經濟總量和生產能力隻是貨幣國際化的一個條件,但並不是唯一條件。相比國際化排在前麵的主權貨幣國,我國有一項特殊的產品或者說生產要素的出口能力不足——那就是金融。一國貨幣國際化,首先是能走出國門,被其他國家所需要。首先,從對外輸出資本的角度的看,圖8-4展示了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貿易往來、外商直接投資(工廠投資和其他實物資本)、投資組合(股票、債券和其他金融資產)、銀行貸款和外匯儲備在全球的各自占比(圖8-4)。左邊的圖片顯示了中國私人部門與國際的聯係(包括對外直接投資、海外金融投資組合以及銀行貸款),2018年僅占全球總額的2%~3%,遠遠低於美國以及經濟規模小於我國的日本。右圖是對外金融往來占本國GDP比重。美國和日本的投資組合進出總額均超過各自經濟規模,甚至韓國的投資組合流也占到GDP的60%左右,遠遠高於中國的11%[32]。在上一節,我們介紹過美國正是通過“馬歇爾計劃”,對歐洲大規模投資、貸款推動了美元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