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貨幣的真相:貨幣規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第三節 為什麽要有貨幣

字體:16+-

然而分工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有貿易,也就是商品的交換。在具體場景中,你所有的和我需要的,未必時常能匹配上。比如,你現在想賣一頭羊換回麵包,你的鄰居剛好有多餘的麵包要出售,可他不需要羊而是想買點牛肉,這樣你和鄰居之間就無法完成交易。原始的物物交換給交換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亞當·斯密認為,在實踐中,天生具有交易偏好的人類發現一些物品是“不易被拒絕的”,而這些物品就是可以作為交換工具的原始貨幣。亞當·斯密認為,貨幣並不是社會收入的一部分,社會收入是那些實實在在生產出來可供使用的物品,如小麥、牲畜、工具等,貨幣隻是貨物交換的潤滑劑。亞當·斯密將價值一詞分為兩個不同的意義。它有時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比如當你饑餓難耐的時候,一個豬柳漢堡能讓你迅速滿血複活,這就是豬柳漢堡的價值,又稱為商品的使用價值。而當你連續三餐大魚大肉已經撐到扶牆的時候,一個豬柳漢堡對你的使用價值很低,甚至是負的。但是,此時另一個跳繩跳了2個小時累癱的人,則急需你的豬柳漢堡以補充能量,而你又急需它手上的繩子用於運動消食,那麽豬柳漢堡對你來說仍是有價值的。由於占有豬柳漢堡而取得的跳繩的購買力價值,亞當·斯密稱為交換價值。明確區分了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是亞當·斯密的一個貢獻。

順著這一思路,亞當·斯密認為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如英國18世紀的金幣(圖1-3)。固然當時金幣銀幣所含有的貴金屬量是它的使用價值,但是貨幣更主要的作用是代表著一定的購買力,也就是它的交換價值。人們獲取貨幣不是為了它的使用價值,畢竟貴金屬餓了不能吃,冷了不保暖。人們獲取貨幣是為了在餓的時候能換回豬柳漢堡,冷的時候能換到貂皮大衣。拋開貨幣的交換價值,貨幣就“一錢不值”了。用亞當·斯密的原話講,“如果這一個幾尼[1]竟然不能換得什麽物品,那麽它的價值就像破產者開出的票據,同樣沒有什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