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貨幣的真相:貨幣規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第四節 解碼“錢荒”

字體:16+-

了解現代信用貨幣的創造和消亡,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探討發生在2013年6月的國內銀行間“錢荒”事件了。“錢荒”這個詞其實是媒體發明的,從事件本身來看,這個詞既不專業也不準確,不過既然已經用開了,我們就姑且用之。它主要是指2013年6月6日、7日、8日隔夜質押式回購[10]利率分別為6.15%、8.68%和9.81%,較上個月分別上升1.62%、4.15%和5.28%;同月20日達到11.74%。利率突然間上漲了那麽多,確實是因為市場缺“錢”,故而媒體稱為“錢荒”。

對此,各路專家也給出了不少解釋。比如,有的認為是企業所得稅集中清繳,以及端午節假期現金需求增加造成的;還有的認為是部分銀行要補繳法定存款準備金等原因造成的。應該說這些因素確實會導致“錢”少,進而引起利率上升。但是,這些因素幾乎每年都會有,為什麽唯獨在2013年引起如此大的市場反應?

我們不妨從信貸數據中找找原因。2013年前5個月,M2月均增速達到15.7%,進入6月後,僅上旬新增人民幣貸款就近1萬億元。還有一個重要背景,由於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關於影子銀行的問題會在後麵章節中詳細介紹),具有“類貸款”性質的融資業務迅速膨脹。而從這個角度看,這一時期的金融市場,不是“錢”少了,恰恰是“錢”多了。那麽,為什麽會有這樣矛盾的現象呢?

了解了上麵章節關於基礎貨幣與銀行信貸的關係就很好解釋了。多的“錢”是銀行發放的貸款,根據貸款創造存款理論,對應多起來的還有銀行存款,所以可以看到M2的快速增長。銀行存款增加的同時是要增加存款準備金(基礎貨幣)的,這就導致了市場中可供拆借的基礎貨幣減少了。所以在這裏,此“錢”非彼“錢”,多的是銀行存貸款,“荒”的是基礎貨幣,信貸投放上的“錢”過多,導致了基礎貨幣的“錢”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