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貨幣的真相:貨幣規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第十節 貨幣是非中性的

字體:16+-

在弗裏德曼的理論裏,由於價格和工資的靈活變化,貨幣的變化並不會引起“自然失業率”的變化。然而學者們對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成員國(經合組織)的研究發現,自然失業率不僅會發生變化,而且變動相當劇烈,仿佛“脫了韁的野馬”。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開始,自然失業率遠高於被譽為“黃金年代”的50~70年代。盡管,弗裏德曼認為是工會的建立、更高的失業補償、最低工資製度等因素導致了自然失業率的上升,但是這些無法解釋80年代自然失業率的上升。比如到80年代時,工會組織的影響已經明顯減弱。

新凱恩斯主義者重新從需求角度解釋失業率的上升。他們認為大宗商品為代表的原料上漲,特別是石油危機期間原油價格的衝擊,美元利率的上漲,以及“動物精神”導致的投資下降都使得總需求下降。由於工資剛性和價格黏性使得勞動力市場和商品市場無法出清,非自願失業長期存在。

宏觀政策上,新凱恩斯主義者就認為貨幣對於經濟是非中性的,貨幣一定會影響產出、就業等實際經濟變量,貨幣政策不能采取弗裏德曼所說的單一規則,由於存在市場失靈,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必須予以幹預。與凱恩斯主義者不同,新凱恩斯主義融合了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理論部分的主張。他們認為高通脹率是有害的,通脹越穩定越有利於經濟發展,控製通脹是貨幣政策的目標。在政府幹預的程度上,新凱恩斯主義者們還沒有統一的意見,相當一部分新凱恩斯主義者並不認同凱恩斯的相機抉擇機製。但是,他們都認為麵臨導致持久性的巨大衝擊時,政策幹預是必要的,因為市場經濟的調整過程運轉得較緩慢。斯蒂格利茨指出:“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也相信,麵臨迅速變動的經濟時,設計恰如其分的規則性政策事實上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