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貸市場中,除了抵押品,企業或者個人的資產與負債狀況對於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淨值也發揮著和抵押品同樣重要的作用。所謂淨值就是資產減去負債的差值,也就是屬於你個人或企業股東的淨財富。顯然與抵押品的價值一樣,淨值越高,借款人就越有還款的能力。當企業資不抵債的時候(即淨值為負),它離破產也就不遠了。淨值高低成為銀行甄別借款人、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一個重要方式。
同理,銀行自己的資產負債情況也會影響其發放貸款的能力。當銀行資產負債表惡化的時候,其資本金(可視為淨值)就會受到侵蝕,用於貸款的資源就會減少。
2008年的次貸危機如果從觸發危機的因素看,最初僅是房地產價格的下跌,以及住房抵押貸款的違約率上升。許多行業和房地產根本沒有任何關係,為什麽房地產的問題會導致美國經濟的嚴重衰退,數以萬計的人失去工作?這次危機對社會經濟來說當然是“危”,但對經濟學理論界來說卻也是“機”,它的發生使經濟學理論界能夠重新理解“傳統金融恐慌可能在新的曆史製度環境中爆發的風險”。危機期間擔任美聯儲主席的伯南克在回顧這場危機的時候說道:“美聯儲的預測顯著低估了2009年的失業率增幅,即使采用反映極端金融緊縮的場景也是如此……低估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在我看來與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有關,要求對標準模型做某些重大的反思。”
作為以研究經濟危機而成名,且是危機期間最重要的親曆者和決策者,伯南克本人無疑是完成這一課題的最佳人選。關於這場危機,伯南克著述頗多,還出了回憶錄,但是最值得關注的還是他的一篇學術論文《信貸紊亂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來自本輪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7]。按照弗裏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說,一個人的消費取決於其一生的收入,因此短期財富(如自己的房子價格下跌)的衝擊不會導致其消費水平的大幅下降。這一假設與另一個假設有關,那就是金融市場是沒有摩擦的,隻要願意接受銀行開出的利率都能借到錢。因此,即使財富受到短期的衝擊,人們仍能夠依靠貸款平滑一生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