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在流感期間,醫院提高患者的就診費用是合理的嗎?如果根據古典經濟學理性人的假設,當患者增加的時候,醫院提高診療費是市場作用的結果,患者理應心甘情願地接受。然而,現實生活中,恐怕大部分人無法接受,大家會認為醫院是在“趁人之危”。
再思考一個問題,有一家照相館,店裏雇了一個小夥子,一直以來的工資是9元/小時。現在經濟不景氣,類似的小店雇傭工人的工資是6元/小時,如果把小夥子的工資也降到6元/小時,你覺得公平嗎?卡尼曼告訴了我們答案。在他和同事們開展的問卷調查中,83%的人覺得這種行為不公平或很不公平。如果案例稍微換個版本,照相館重新雇了一個人,給出的工資是6元/小時,你覺得公平嗎?卡尼曼的調查顯示,73%的人會覺得這是可以接受的,雇主沒有支付9元/小時的道德義務。
為什麽會這樣?同樣的結果(工資6元/小時),卻給人不一樣的公平感。其實道理很簡單,首先是兩者的參照點不同。第一個例子中的小夥子,他的工資參照點是9元/小時;而第二個例子中,新員工的工資參照點是整個市場的平均工資。參照點不同,給人的感受自然不同。如果你全部身家是100元,那麽損失50元會讓你痛不欲生;如果你的身家是1萬元,那麽50元的損失可能隻會讓你皺皺眉頭。因此,人的感受是相對的,取決於你的參照點,而不是像古典理論所假設的那樣,損失50元對任何人的感受都是一樣的。人不是機器人,而是有感情、受情緒驅動的動物。
其次就是人的“損失厭惡”。假設一個飛鏢遊戲,投中目標可以贏得1.1元,你投中的概率是50%;如果投不中,你就要賠1元,你會參與這個遊戲嗎?按照理性人的假設,這個遊戲的預期收益為1.1×0.5-1×0.5=0.05,由於預期收益大於0,你應該參與這個遊戲。但是現實中你會參與嗎?卡尼曼的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是不會參加的。因為人們對於收益和損失的感覺是不對稱的。虧損1元錢的痛苦感是遠大於賺取1元錢的幸福感。人們總是對損失更加厭惡。卡尼曼估算損失1元錢的痛苦強度需要賺取3元錢所帶來的幸福感才能彌補。因此,對於第一個例子中的小夥子,對比他的參考點9元/小時,他的工資是降了3元,損失厭惡會讓人產生不公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