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貨幣的真相:貨幣規則如何改變你的生活

第三節 不變的貨幣需求

字體:16+-

凱恩斯與弗裏德曼都在數學和數理統計上有很深的造詣,不過凱恩斯並沒有在《通論》中使用數學,恐怕這也是《通論》備受爭議的原因之一。弗裏德曼是一位實證主義者,他將自己數學的優勢充分用在了經濟數據分析中。

1956年,弗裏德曼發表了《貨幣數量的重新表述》,這篇文章為以後貨幣主義學派的興起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當時正是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候,而且通貨膨脹率不高,因此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現代貨幣主義學派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典學派的貨幣數量論,其得出的政策含義也與古典學派相似。但是貨幣主義學派對貨幣的認識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兩者的區別在於,貨幣主義學派認為貨幣數量並不是關於產出、收入以及物價的理論,而是關於貨幣需求以及影響貨幣需求因素的理論。關於貨幣需求的闡述可以說是貨幣主義學派的核心,也是其與凱恩斯主義最主要的區別。

第三章介紹過,凱恩斯主義認為人們的貨幣需求不穩定,在預防性需求和投機性需求的作用下,貨幣需求對利率非常敏感,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流動性陷阱”。與此相反,貨幣學派認為貨幣需求是穩定的。

弗裏德曼從人們對貨幣需求的原因入手。他認為,影響就像人們對商品和勞務的需要一樣,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主要受三種原因影響:第一,人們的財富水平;第二,貨幣相對於其他金融資產及商品的收益;第三,貨幣的效用。

人們的財富水平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比較好理解。這裏再次應用上一章講解邊際消費傾向的例子。一戶月收入2000元的家庭,倘若在一線城市生活,他的消費傾向會是1,因為2000元僅能勉強維持一個家庭的溫飽,不可能還有什麽剩餘儲蓄。財富水平低的人貨幣需求小,因為他賺的每一分錢都用來消費了,手中沒有持有貨幣。而對於億萬富翁來說,他會有很多存款,因為相對他的收入來說,消費僅占用很小一部分,大量財富以貨幣形式存在,他的貨幣需求就大。這一點也在弗裏德曼的研究中得以體現。在20世紀60年代,他對各收入階層人群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進行研究發現,不同收入階層人群的消費/收入比例都是80%~85%。唯一的例外是,收入最高與收入最低的階層剩餘的錢不同,也就是說,最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太少了,貧困人群的收入幾乎全都用於消費,即富人剩下的錢太多了,窮人剩下的錢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