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石油的威力
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聖日——贖罪日。虔誠的猶太教徒在這一天完全不吃、不喝、不工作,並到猶太會堂祈禱,以期贖回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這本該是個平靜祥和的日子,然而古老的西奈半島卻在這一天戰雲密布。下午2點,隨著敘利亞和埃及軍隊同時從北部和南部向以色列發動進攻,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又稱“贖罪日戰爭”)。埃及和敘利亞意在奪回6年前被以色列占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在戰爭打響後的最初幾分鍾,埃及向以色列傾瀉了上萬發炮彈。開戰前的頭幾天,以色列軍隊損失慘重。
早在1972年,新上任的埃及總統薩達特就在為這場戰爭做準備。除了從蘇聯購進大量先進武器,撤換六日戰爭中無能的軍隊高級將領,積極整軍備戰外,在外交上,薩達特積極穿梭於中東阿拉伯國家,以期得到阿拉伯國家的支持,建立阿拉伯統一戰線。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外交突破就是1973年訪問利雅得,說服沙特人動用一種新武器——石油,以支持埃及。
美國石油產量在1970年達到峰值,其後逐年減少。沙特隨後取代美國主要產油地區德克薩斯,成為全球石油生產的掌控者。至戰爭爆發的1973年,美國、日本和歐洲從中東阿拉伯國家進口的石油占其石油進口比重分別高達28%、44%和75%。作為一名堅定的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時任沙特國王費薩爾承諾將在戰爭爆發後以石油為武器,支持埃及。
戰爭的頭兩天埃敘聯盟占了上風,但此後戰況逆轉。10月14日,美國開始秘密向以色列空運武器彈藥,在裝備了全新的美國坦克和火炮之後,以色列人開啟了反攻。至16日,戰場北線,以色列在與敘利亞軍隊的戰鬥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在南線,則將埃及軍隊主力包圍在蘇伊士河西岸。同一天,阿拉伯國家石油部長齊集科威特。在科威特會議的第一天,部長們就宣布將油價在前一日基礎上提高17%,他們甚至都沒有將這個決定提前通知西方的石油公司。沙特石油大臣對一名與會代表說:“這一刻我已等待了太久,現在我們是自己商品的主人。”這一措施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每桶石油價格提升至5.11美元。由此引發了世界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石油危機”(圖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