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為凱恩斯主義者所津津樂道的就是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線”,它被看為是凱恩斯理論的實證檢驗(圖3-3)。新西蘭經濟學家威廉·菲利普斯根據英國1861~1913年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的經驗統計資料,提出了一條用以表示失業率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交替關係的曲線。這條曲線表明:當失業率較低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高;反之,當失業率較高時,貨幣工資增長率較低,甚至是負數。如果把工資增長看做是通貨膨脹的代表(盡管短期內工資具有剛性與通脹不是一一對應關係,但是長期看,工資會隨著通脹變化而變化),這條曲線就可以表示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交替關係。這一研究成果於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工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一文中提出。
圖3-3 菲利普斯曲線
凱恩斯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通脹與失業的對應關係。上麵談過,當價格水平低於充分就業的時候,這意味著此時社會上有閑置資源和失業工人。政府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彌補有效需求不足,需求增加會導致產品價格上漲,而由於工資具有剛性,並沒有隨物價上漲,企業就會多招工人,社會整體產出和就業就會持續增加,直至實現充分就業。按照這個解釋,通脹和失業是不會並存的,這與菲利普斯所反映的統計關係一致。這就為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提供了一個“通脹—失業”選擇的菜單。長期低水平的失業可以通過承受高水平的通脹而得以實現。而在依靠選票上台的西方國家,這一點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畢竟沒有哪個政府會因為高失業率而獲得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