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經濟學說為政府幹預經濟,以政府投資彌補需求不足,拉動經濟增長提供了理論支持。1933年,富蘭克林·羅斯福勝選就任美國第32任總統,他拋棄前兩任總統“自由放任”的政策,出台了一係列政府對經濟直接或間接幹預的經濟政策。政策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複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當時也稱“三R新政”。
1934年美國政府把此前的單純救濟改為“以工代賑”,給失業者提供從事公共事業的機會。第一項內容就是通過民間資源保護隊計劃。該計劃專門吸納年齡在18~25歲、身強力壯而失業率偏高的青年人,從事植樹護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築、開辟森林防火線和設置森林瞭望塔等工程建設。第一批招募了25萬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個營地勞動。由財政撥款,全國範圍內興建了18萬個小型工程項目,包括校舍、橋梁、堤坎、下水道係統及郵局和行政機關等公共建築物,先後吸引了400萬人工作,至1939年前夕修築了近1000座飛機場、12000多個運動場、800多座校舍與醫院。除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貨幣政策就是放棄金本位製,宣布禁止私人儲存黃金和黃金證券,美鈔停止兌換黃金,公私債務廢除以黃金償付,使美元貶值以刺激出口。
新政取得了巨大成效,從1935年開始,美國幾乎所有的經濟指標都穩步回升,國民生產總值從1933年的742億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億美元,失業人數從1700萬人下降至800萬人。羅斯福也因此成為自亞伯拉罕·林肯以來最受美國和世界公眾歡迎的總統而永載史冊。
不過就如凱恩斯本人和凱恩斯主義具有爭議一樣,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的羅斯福新政,對推動美國經濟複蘇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一直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在新政推出的時候,美國經濟已經開始穩步複蘇了,而真正將美國拖出蕭條“泥沼”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新政的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