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並不認同上述觀點。在他看來,企業家做出投資決策的時候並不是僅取決於利率水平,而是由利率水平和對投資後收益的預期共同決定。其中,投資預期並不穩定。企業家做出投資決策,購買機器和擴建廠房是現在的行為,但是這些投資所得到的收益是未來的事情,因此做出投資決策是困難的,這要評估未來產品的需求和成本。如果你要跳槽卻又擔心跳槽後失去工作、如果你想買房但總搞不清楚房價走勢、如果你想投資股票但又怕股市暴漲暴跌、如果你想為未來儲蓄但又想現在多消費,這些就是未來不確定性給你的決策所帶來的困難。凱恩斯曾經談道:“我們用於估計鐵路、銅礦、紡織廠、專利藥品的商譽、大西洋郵輪或倫敦市內某棟建築未來10年收益的這些基礎知識並沒有多大意義,有時甚至毫無用處。”
預期是人的心理活動。經濟動機固然是驅動人行為的主要動因,但是人並不是完全理性的,大部分時間人都是非理性的。畢竟人也是動物,盡管漫長的進化使人類的智商遠超其他動物,但是進化並沒有完全抹滅“動物精神”在人大腦中的痕跡。人們會恐懼或會過度樂觀,“日本第一”“東亞奇跡”“美國新經濟”都反映了投資者的樂觀情緒,每次人們都會為經濟的繁榮前景找到充足理由,“這次不一樣”是經濟繁榮時每個人的口號,而每次結果都是一樣的。這就是非理性精神主導著人們的行為。
看看股票市場就知道,當股市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人們對股市的未來預期充滿了樂觀,大家紛紛開戶買入股票,生怕錯過這趟財富直通車,街頭巷尾都在談論股票,每個人都仿佛是股市高手。當股市暴跌的時候,人人爭相拋售,生怕再晚一點,手中的“燙手山芋”就賣不掉了。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人。人類貪婪與恐懼循環上演著。在距大蕭條不足一年的1928年,柯立芝總統還在大談股票便宜,經濟向好;而在1933年,即大蕭條最嚴重的那一年,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則說:“因此,首先請允許我表明自己的堅定信念,即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種無以名狀、失去理智和沒有道理的恐懼。這種恐懼阻礙了我們將退卻轉化為前進的必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