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無法解釋的大蕭條
“從未遇到過比現在更加令人鼓舞的繁榮景象。在國內方麵,人民安居樂業……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年代……對目前的形勢感到滿意,並且以樂觀的態度展望未來。”這段充滿樂觀和對未來美好憧憬的講話,來自美國總統柯立芝於1928年12月4日發表的最後一次國情谘文。此時,距離席卷全球的大蕭條隻有不到一年的時間。
整整一代曆史學家都指責柯立芝由於盲目樂觀,而看不見國內外經濟正暗流湧動,一場前所未有的暴風驟雨即將到來。其實,這樣的指責隻是馬後炮。就當時的美國情景,柯立芝總統是有理由樂觀的。他執政的時期(1923~1929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國際環境穩定,國際貿易複蘇。在此前的一戰中,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向歐洲大陸輸送大量軍需物品,充當交戰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業生產。1918年後,利用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在全球進行商品輸出。短時間內,美國實現了從資本輸入國到資本輸出國,從債務國到債權國的轉變。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1925~1929年期間,製造企業從18.39萬家增加到了20.67萬家,產值由608億美元增加到了680億美元。美國聯邦儲備工業生產指數在1921年隻有67點,到1929年6月已高達129點,8年間翻了一倍。1926年,美國生產了430.1萬輛汽車。而3年以後的192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535.8萬輛,比1926年增加了100多萬輛。前幾年熱播的好萊塢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裏麵繁華的都市,現代化的車水馬龍的街道,衣香鬢影的派對,紙醉金迷的生活,正是當時繁華社會生活的剪影。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作為一位信奉古典自由主義的保守主義共和黨人,柯立芝對自由市場、“看不見的手”有著近乎癡迷的信仰,這反應在其經濟政策上就是四個字——自由放任。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其對農業補貼的態度。1926年,柯立芝否決了由農業部長等人支持的麥克納利-豪根農田救濟法案。該法案動議聯邦政府花錢在農業豐產的時節購買農民賣不出的農產品,以待日後再銷售,或在國外低價銷售。柯立芝否決的理由是政府不應通過操縱市場價格來增加農民的收益。要知道柯立芝本人就出身於農民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