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別下結論,聰明的你還能看出裏麵的bug嗎?如果看出來,恭喜你,沒看出來也正常。囉嗦了一大堆,該揭開謎底了。bug就是勞動人口總量不變。這隱含著一個假設,就是所有願意接受現有工資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大街上沒有閑遊瞎逛的,經濟學裏對這種理想狀態叫作“充分就業”。
古典學派認為人口提供多少勞動力取決於家庭對消費和閑暇的偏好。無論消費還是閑暇——每天睡到自然醒,大把時間趴在窗前神遊(我一直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或是瘋狂逛街和購物,給人帶來的都是正效用。但是這兩者是此消彼長的,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你想消費,前提是要有錢,沒錢還消費那是吃霸王餐。除了富二代以及買彩票中大獎的以外,大部分人賺錢的途徑主要就是工作。想多賺點錢就要多工作,這樣閑暇神遊的時間就少了,一天都是24小時。如果工資提高,你的幹勁更足了,不用老板督促,你就會主動加班,原來在大街上閑逛的人也會少壓馬路多幹活,這樣勞動的供給就會增加,這被稱為替代效應,也很符合大家的直觀邏輯。不過,即使工資再高,你也不會24小時工作,沒有休閑,否則賺錢就失去意義了。按通常的話講就是有命賺沒命花。用著名笑星小沈陽的話說就是:“人生最可悲的事就是人死了,錢沒花了。”
一個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度的,總要有休閑的時間(包括睡覺),而且隨著收入越來越高,一個人對閑暇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當財務自由的時候,大部分人會選擇不上班了,這被稱為收入效應。毫無疑問,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替代效應是大於收入效應的。工資的上升必然帶來勞動力的增加,而工資下降必然導致勞動力減少。
而充分就業時候的工資是多少?是由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上麵提到,在勞動力供給端,隨著工資上漲勞動力供給增加。那麽,對勞動力的需求是怎樣的?古典學派認為盡管勞動力的增加會提高產出,但是這個增加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說,10畝農田,如果隻有一個人耕種,那麽它的產出可能是10斤糧食。如果增加一個人,它的產出就會是……20斤。錯!兩個人耕種的時候就會是22斤。平均每個人生產11斤,比原來一個人耕種的時候生產平均提高了1斤。這第二個人也太厲害了,絕對是個身高馬大的幹活好手。忘了告訴大家,這裏假設這兩個人是同卵雙胞胎,從體力到幹活態度都是一樣的。那為啥會產生1+12的效用?因為原來一個人很難照顧10畝地,他可能僅完成播種,至於犁土、施肥、割草等活實在心有力而氣不足。多了一個人,就可以時不時鬆鬆土、割割草,產量自然帶來一個躍升。照此類推,再增加一個人,可以開展精細化耕作,總產量就是36斤,平均每人產量就是12斤……如果你以為不斷加人的結果就是糧食產量可以長到天上去那就錯了。凡事都有個度,超過這個度就是負效用。還是回到10畝地農田,當5個人同時耕作的時候,每個人都正好安排滿滿一天的勞動量,而且大家彼此協作的很好,農場主也好監督,誰幹活偷懶一目了然。此時效率是最高的,平均每個人的糧食產量達到14斤,總產量達到70斤。如果再增加一個人呢?那麽其他5個人就會把手頭的工作分一些給他,大家就有時間吹牛或者神遊,農場主也不好監管了,畢竟人多了,兩個眼睛看不過來。盡管產量還是會增長,但是這第6個人隻會帶來10斤的增量。以此類推,可能增加到第10個人,產量不僅沒增加還會減少。每增加1個人所帶來的產出增長,經濟學裏有個專有名詞叫勞動力的邊際產出,比如,第2個人的邊際產出是11斤糧食,第3個人的邊際產出是14斤糧食,邊際產出在第5個人的時候達到最大,此後開始下降,此前的叫做“邊際產出遞增”,此後的叫做“邊際產出遞減”。那麽,10畝地所雇傭的最佳勞動力數量是不是應該是5人?不是。農場主雇傭多少人不是取決於邊際產出而是取決於利潤。假設工人的工資是5斤糧食,那麽雇傭超過5人時,盡管邊際產出是下降了,第6個人的邊際產出是10斤糧食,大於他的工資,農場主還是有的賺。因此,對於農場主來說,他雇傭的勞動力最佳數量是當邊際產出等於勞動力工資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