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發展經濟先要解放思想
自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發表以後,經濟學逐漸成為一門顯學。一方麵,得益於西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巨大的發展;另一方麵常被忽視的因素則是人們的思想逐漸從天主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按照咱們的話說就是要解放思想。
第一章談過,在天主教的影響下,人們將目光集中在身後的那個天國,現世不過是為了贖罪,因此勞動、創新等提高生產力的行為是毫無意義的。倘若這種觀念一直在歐洲上空盤旋,恐怕今天的西方仍是一個愚昧、貧窮的世界。
轉變來自宗教改革以及其後的啟蒙運動。當時,盡管一味要求別人甘於貧窮,把錢都捐給教會,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天主教會自己卻大肆斂財。在其鼎盛的時候,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屬於教會,還不用納稅。廣大封建領主和農民敢怒不敢言。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各階層的教士人前口稱上帝,背後卻腐化墮落、道德淪喪。老百姓,特別是深受教會欺壓的日耳曼地區人民,對教會日益不滿。導火索來自兜售贖罪券。16世紀,教皇利奧十世窮奢極欲,盤剝百姓玩出了新花樣——兜售贖罪券。
那麽,什麽是贖罪券?簡而言之,教會聲稱耶穌的一滴血就可以拯救全人類,而耶穌和聖徒的功德則在天主教(至於是以何種形式存在的,至今我也沒搞懂),天主教以此為背書,發放贖罪券,老百姓購買贖罪券就能贖罪。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這不就和金本位下,以黃金為抵押,發放銀行券是一個原理嗎?一味譴責金融(借貸)是貪婪表現的教皇,竟然超前幾百年用現代金融手段撈錢,這真是一個絕大的諷刺!
利奧十世以修繕聖彼得大教堂的名義兜售贖罪券,聰明的意大利人自然不會相信這些鬼話,因此兜售主要是在虔誠而愚昧的廣大日耳曼地區。兜售人員為了盡可能多賣出贖罪券,發明了至今廣告界都無法超越的廣告詞:“錢幣落入錢櫃底響叮當,靈魂瞬間脫離煉獄升天堂。”而且他們還將贖罪券分了等級,價格越高的贖罪功能也越強,不僅能贖你的罪,還能把你那些正在地獄裏煎熬的祖宗們的罪也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