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沒見過什麽世麵,不知道一個孩子除了在校學習數學、語文課本外,還可以學習書法、繪畫這樣的才藝,就像不知道外麵竟然還有比超大城市天水更大的城市一樣。
這種認知一直持續到來北京。
2005年我進京上大學,從西北邊陲小鎮一下子踏進繁華帝京,還沒等我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麽,就發現自己渺小到已經沒有了存在:求學生涯一路高歌,到了大學才發現同學個個多才多藝,而自己這個所謂的好學生卻沒有一點特長。
當時,挺難過的。
大一那年,抑或是離家太遠,加上各種不適應,空前迷茫,很苦惱,也很消沉。
一次,給父母打電話,抱怨自己受的教育不好:“你們也不重視我的教育,現在好了,在北京這種地方簡直一無是處。如果你們稍微重視一下我的教育,就不會像現在這個樣子,除了會放羊、種地,連個資以報社團的才藝都沒有。”
我幾乎是哭著向大大說這些話的。
大大的回答我至今記憶猶新:“你幸虧生在了放羊娃的家庭,生在好家庭,估計連個一般大學都考不上呢,還政法大學!”
大大的話暗含了一個無法逆轉的假設,讓我無從回駁。因為,時光不可能倒流,而我這輩子已注定生在了這樣的家庭。不過,就算真生在一個重視教育的家庭,會不會真的像大大說的那樣連個普通大學都考不上?誰知道呢。
也許是真的,因為,無法驗證。所以,我死心塌地接受了自己的出身,以及成長過程中那些宿命般的注定。
作為一個從書畫大縣走出來的女子,對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無知是我一生的遺憾。
是的,秦安縣是個書畫大縣,生長在那裏,骨子裏會不自覺熏染上墨香。在秦安,無論官宦巨賈,還是尋常百姓,家中都有掛字畫的習慣,且一般都在最顯耀的位置。幾乎每戶人家的上房裏,一張八仙桌、一座土炕,是再簡單不過的人間煙火;在這簡單的人間煙火裏,就算空間不太寬敞,甚至逼仄,但一定會有一幅中堂懸掛當庭,把傳統的耕讀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看著中堂長大的人,走到哪裏,骨子裏都有“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