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劉紅梅老師的戲,還是很小的時候。
上世紀九十年代,VCD剛在西北農村流行。我家也買了一台。家裏自從有了VCD,便陸陸續續買來很多碟子,除了為數不多的幾張當時最為流行的港產電影外,剩下的全是秦腔。
秦腔在甘陝,就像詩在唐朝、詞在宋代一樣風靡,幾乎深入每個人的骨髓且不自知,千百年來,是大西北人表達喜怒哀樂最直接最為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可以說,生長於斯,無論男女老幼,幾乎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唱幾句。
我們一家人對秦腔更是癡迷,鎮裏每逢廟會看戲是理所當然的,電視上有秦腔演出放下農活也要看完。自從有了VCD,看戲就更方便了。光碟不多,就翻來覆去地看,時間一長,很多唱段便爛熟於心。
在一張《名家唱段》的碟子裏,有一折《三娘教子》的戲。
戲裏,王春娥內心的寂寞和盼子成龍的心切,以及因此而來的淒楚、幽怨、糾結、苦痛、悲傷等所有或明或暗的情愫和百結柔腸,在演員一舉一動一腔中淋漓盡顯。雖是戲中事,但道出了人間情,情真意切處,分不清屏幕上的人到底是三娘還是表演者本人。
當時,隻覺得戲唱得真好,唱腔圓潤悠揚,演員扮相美極,也知道是一位名叫劉紅梅的秦劇名家唱的,但那時對所有秦腔名角的認知都抽象且遙遠,很容易記住戲,對唱戲人的印象往往很模糊,時間一長甚至就忘記了。
迄今二十多年過去,已看過很多秦腔藝術家塑造的三娘形象,竊以為還是劉老師塑造的三娘最經典,難怪被戲迷冠以“活三娘”的美稱。
2016年初,一個秦腔公眾號發布了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團演出的《三娘教子》的全本《雙官誥》,其中“三娘”一角便是由劉老師扮演的。看後,真切以為與其說是《雙官誥》成就了劉老師,不如說是劉老師成就了《雙官誥》:前者讓劉老師成為秦腔青衣界的翹楚,後者讓《雙官誥》成為名副其實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