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黃土地的女兒

生命的真諦

字體:16+-

從生物學的意義上來說,生命都是一樣的,皆為有機物與水的排列組合,且擺脫不了出生、成長、死亡的宿命。

猶如米蘭·昆德拉在其《為了告別的聚會》裏表達的那樣,說到底,每個現存於世的人,也是必然要消失到無的人。我們的到來,隻是為了參加這一次大而雜的聚會,告別是不可避免的。中間,有人努力把握告別,但最終,能夠把握的卻是讓告別的時間加快——連延緩都無能為力,更不用說對於告別的取舍。在這本小說中,昆德拉在看似殘酷的表麵下,說出了生命的真諦。

一天,聽到一位兒時夥伴的死訊,真真是沒辦法接受啊。那是一種怎樣的場景呢?前段時間看見一個人的時候,還是鮮活的,怎麽能說沒就沒了呢!

一個人長大了,就要不情不願地麵對生離死別。曾經沒有想過的場景、無法理解的事理,將不可避免地降臨在我們的身上。或許,今天還燈紅酒綠、大肆揮霍,生怕青春透支得不夠,驀然回首,已然兩鬢斑駁,行將就木。

泰戈爾在其《飛鳥集》中寫道: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像泰戈爾這樣,將對生活的信念融化到宗教信仰般的虔誠中去的泰鬥,告慰我們一如夏花般絢爛旺盛,努力發光發熱獻身社會,即便墜落的那一刻,也就如同秋葉般悄然靜謐、颯爽淒美,是可以了然其真摯用心的。

可是,生未若夏花之絢爛,死又如何能如秋葉般靜美?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無奈,總有一天,誰都會遇到。

桐木,一位新生的自由體詩人,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我讀不懂泰戈爾的詩歌,他卻能設身處地地感悟著者的喜怒哀樂及對眾生的熱愛。於一個堅強不起來的黃昏,追問他生命是否有意義,他幾乎不假思索地說:“善良地擁抱世界和靈魂,自由地生活。善良,讓我們寧靜;自由,讓我們幸福。此岸的追求與目標不外乎此。至於彼岸,今天的幸福與快樂即是明天的生活樣板。所以,縱使穿越千山萬水,為的就是不讓生有所憾。善良與希望能夠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