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荒誕心理學

·酸葡萄和甜檸檬,你屬於哪一個·

字體:16+-

葡萄架上,綠葉成蔭,掛著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紫的像瑪瑙,綠的像翡翠,上麵還有一層薄薄的粉霜呢!望著這熟透了的葡萄,誰不想摘一串嚐嚐呢?從早上到現在,狐狸一點兒東西還沒吃呢,肚皮早餓得癟癟的。它走到葡萄架下,看到這誘人的熟葡萄,口水都出來啦!可葡萄太高了,夠不著。怎麽辦?對!跳起來不就行了嗎?狐狸向後退了幾步,憋足了勁兒,猛然跳起來。可惜,隻差半尺就夠著了。再來一次!唉,越來越不行,差得更多,起碼有一尺!還跳第三次?狐狸實在餓得沒勁兒,跳不動了!一陣風吹來,葡萄的綠葉“沙沙”作響,飄下來一片枯葉。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來就好了!它仰著脖子,等了一陣,毫無希望,那幾串葡萄掛在架上,看起來牢固得很呢!“唉——”狐狸歎了口氣。忽然,它笑了起來,安慰自己說:“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澀,吃到嘴裏難受死了,不嘔吐才怪呢!哼,這種酸葡萄,送給我,我也不吃!”於是,狐狸餓著肚子,高高興興地走了。看過《伊索寓言》的人,一定會記得這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這則寓言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可以說家喻戶曉。在西方,這個故事甚至被引入了詞典,短語sourgrapes(酸葡萄心理)就來自於此,是指得不到的就說不好。而心理學中也借用了這個詞,用來解釋人類心理防衛的一種機製——合理化的自我安慰。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處於那隻狐狸的境遇。比如,一個公司職員很想得到更高的職位,卻總也得不到提升,為了保持內心平衡他會自我安慰:職位越高,責任越重,還不如現在工作輕鬆,樂得逍遙自在。與“酸葡萄”心態相對應,還有一種心態被稱為“甜檸檬”,它指的是人們對得到的東西,盡管不喜歡或不滿意,也堅持認為是好的。比如,你買了一套衣服,回來後覺得價錢太貴,顏色也不如意。但和別人說起時,你可能會強調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價格貴點也值得。“酸葡萄”和“甜檸檬”是兩種普遍存在的心態。除了用心理防衛機製加以解釋之外,現在還有一種新的心理學理論也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現象。那就是美國心理學家萊昂·費斯汀格於1959年所提出的認知失調論。費斯汀格把一個人關於他自己、他的行為及其周圍環境的知識稱作認知要素。認知要素多種多樣,它們有些互不相幹,有些卻是相互關聯。在那些相互關聯的認知要素之間,又存在兩種情況,或者彼此一致,或者相互不協調。而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心理處於平衡與和諧狀態,因此客觀上存在一種在認知之中尋求一致的趨勢。當A與B兩個認知要素互相衝突,即認知體係內出現了失調時,我們內心就會不適,想要盡快消除失調導致的壓迫感;認知要素間失調的程度越大,想要消除失調的動力也越強。要改變這種失調,不外乎通過三種途徑來完成:降低兩種認知要素之一的重要性;改變其中一個認知要素;或者引入一個新的協調的認知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