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成語叫“愛屋及烏”,意思是如果我們喜歡某個人,連同他的屋子和棲歇在屋上的烏鴉也喜歡。誰都知道,烏鴉很醜,渾身漆黑,呱呱亂叫,一直被當做不祥之物。但是烏鴉怎麽會討人喜歡呢?就是因為對房子的主人太喜歡了,推及他的房子不說,還推及烏鴉身上!這其實是一種認識的偏差,這種偏差在心理學上叫“暈環定律”。所謂暈環,是指太陽周圍的一圈光暈,比喻擴大化的意思。暈環定律就是說,人們在判斷事物時,容易犯以點代麵、以偏賅全的錯誤,就是由一個優點推及所有優點,由一個缺點推及所有缺點。因此,又稱“光環效應”,是指在人際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了的社會現象,正如日月的光輝,在雲霧作用下擴大到四周,形成一種光環作用。常表現在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或事物)的某一方麵的印象決定了他的總體看法,而看不準對方的真實品質,形成一種好的或壞的“成見”。所以,光環效應也可稱為“以點概麵效應”。為什麽會發生這種現象呢?心理學認為這是由於知覺者的情感引起的對人的一種主觀傾向:由於我們在知覺他人時有一種情感效應,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就容易出現偏差,這一偏差表現為當某人或某物被我們賦予了一個肯定的、令我們喜歡的特征之後,那麽這個人就可能被我們賦予許多其他好的特征。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麽就會被認為他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壞的。後者被稱為“壞光環效應”,也被形象地叫做“掃帚星效應”。從前,在鄉下有一個人,他在自家的地窖中儲存種子的時候,將一把斧頭忘在了地窖裏,沒有帶出來。幾天以後,他又要用斧頭時,才發現斧頭已經丟失了。放在自己家的斧頭到哪裏去了呢?他在自己家的門後麵、桌子下麵、堆柴草的房裏到處找遍了,還是沒有找到,於是他就懷疑是他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但是他沒有證據,於是,他就開始仔細地觀察鄰居家的兒子的一舉一動。他越觀察越覺得鄰居家的兒子像小偷。因為看他那走路的樣子,似乎鬼鬼祟祟,像個小偷,不僅如此,連他的神態、動作、表情也像,甚至他說話時的聲調,也像偷了他家的斧頭。總之,幾乎可以肯定,就是他偷了自己的斧頭!又過了幾天,這個人到地窖去儲存物品。當他打開地窖門下到地窖裏的時候,發現那把好多天不見的斧頭,正躺在地窖裏。到了第二天,這個人再去看鄰居家的兒子,發現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連笑的神態,都坦坦****,非常自然,一點兒也不像是偷斧頭的樣子了。這個人的想法非常可笑:在懷疑鄰居偷了他家斧頭時,就對他的所有舉動都懷疑,覺得是小偷的樣子;當發現對方不是小偷的時候,又覺得對方怎麽看都像個好人了。這是一種典型的對人印象的擴大化效應,也就是暈輪效應。具體地說,他犯了暈輪效應中的“循環證實”的錯誤。心理學研究證明,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常會得到自動的“證實”。比如,你對某人存懷疑之心,時間一長,自然會為人所察覺,對方必然會產生相應的戒心。而對方這種情緒的流露,又反過來會使你深信自己當初對他的看法是正確的。這就是心理學中的雙向反饋和“角色互動”。由於一方感情的失偏,導致對方的失偏,反過來又加強了一方失偏的程度。如此“循環證實”,勢必使一方陷入越來越深的偏見中去,走進“暈輪效應”的迷宮。這就提醒我們,當你看不慣某個人,對某人懷有成見的時候,應當首先理智地檢討一下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假如發現自己已經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那就“首先改變自己”。在生活中,“光環效應”或“掃帚星效應”是經常發生的。如果我們覺得一個人是好的,是我們喜歡的,那麽我們往往會覺得這個人也有著其他的許多好品質。反過來也是一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好百好,一惡百惡”或者“愛屋及烏”。比如,某人到一家私人商店買東西,後來發現其中有一件商品質劣價高(通過與別人購買的同類商品相比較),就不高興地說:“都是奸商,沒有一個好東西,唯利是圖。”從而由一個商人的表現否定了所有的商人。有時候我們與一位知識淵博的人談話,即使對方說一些無聊的笑話,我們可能也會以為他是在含蓄地表達什麽觀點。有時候青年戀人因為喜歡對方一個特點,就看對方什麽都順眼,最突出的就是“情人眼裏出西施”這種現象。以上這幾種現象的本質,都是我們看到對象的某個缺點或優點時,把它擴大化到對象的整體。比如前麵那個例子,以一個商人的表現推導出所有商人都不是“好東西”;第二個例子,由知識淵博者的身份,推導出他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思想水平的;第三個例子,因為一個優點,擴展到整個人的魅力。為什麽我們會對已知的一個特點進行放大呢?這是因為我們在與事物接觸時,想通過一種簡單的方法就可以看到整體的情況。比如當發現某個人在交往方麵比較主動,就會判斷他是外向性格。而外向性格在我們心目中一般具有這樣的特點:積極、快樂、比較隨和又不固執、有活動能力等。於是我們就判斷對方是這樣的人,並采取相應的方式與他交往。當然這種以點代麵的判斷有時是正確的,可是錯誤的時候也不在少數,這是需要我們提防的。當前社會中的年輕人在崇拜明星方麵,幾乎可以達到“愛屋及烏”的程度了。一個明星、歌星,他(她)的可愛之處主要在於他(她)戲演得好,歌唱得好。而他們的“粉絲”,卻把他們當成無所不能,沒有缺點的完人,當成人生的偶像來崇拜。他們在演唱會上尖聲叫喊,如醉如癡,為得一個簽名排幾小時的隊,更有甚者竟因為偶像結婚而自殺!這不是暈環定律導致的自欺欺人嗎?就是因為偶像的一個優點,推及其他優點,認為偶像方方麵麵都是完美的。年輕人犯這個錯誤,是因為年輕、血氣方剛、社會經驗不足,同時渴望精神的依托,似乎稍微情有可原。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塑造人才的人,如果犯同樣的錯誤似乎就不太應該,而且可能對受教育者的成長造成持久的危害。比如在學校裏某學生數學課考試不及格,他的數學老師就容易推斷這個學生學習不努力,天資不聰慧,將來也不會有什麽出息等,從而對這個學生的學習不太過問了;而對一個數學成績好的學生,數學老師又會有相反的看法,會不自覺地關注他的進步,並及時給予鼓勵。而實際上,一個學生數學成績不好,並不能證明他所有的方麵都不好。比如錢鍾書先生在學校裏就經常數學不及格,但是並沒有妨礙他成為一代大文豪。總之,為克服暈環定律,我們應該養成客觀、全麵看待事物的習慣,也就是說對一個人或事物不要急於下判斷,不要以偏賅全,要做全麵的了解。要知道事物沒有完美無缺的,有優點並不意味著就是完人,有缺點也不意味著一無是處。可愛的優點和討厭的缺點,很可能在一個人身上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