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事物一旦形成某種印象,就不容易改變,而這種固定的印象往往由分類造成。所謂刻板印象,就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和固定的想法。一個人看到他人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按其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特性對他進行歸類,並根據已有的關於這類人的固定形象,作為判斷其個性的依據。一般來說,刻板印象的產生是以過去有限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的,源於對人的群體歸類。從前,在一個不太出名的小山村,住著一戶姓楊的人家,靠在村旁種一片山地過日子。這戶人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朱,小兒子叫楊布。兩兄弟一邊在家幫父母耕地、擔水,一邊勤讀詩書。這兄弟兩人都寫得一手好字,交了一批詩文朋友。有一天,弟弟楊布穿著一身白色幹淨的衣服,興致勃勃地出門訪友。在快到朋友家的路上,不料突然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當時楊布正走在前不著村、後不落店的山間小道上,隻好硬著頭皮頂著大雨往朋友家走。等到了朋友家,他已被淋成了“落湯雞”。楊布在朋友家脫掉了被雨水淋濕了的白色外衣,穿上了朋友借給他的一身黑色外套。朋友家裏招待楊布吃過飯,兩人就開始談詩論文,評議前人的字畫。他們越談越投機,越玩越開心,不覺天快黑下來了。這時楊布告辭回家,但因為自己的衣服濕了,楊布就把自己的白色外衣晾在朋友家裏,自己穿著朋友借給他的一身黑色衣服回家。楊布走到自己家門口時,還沉浸在白天與朋友暢談的興致裏。楊布家的狗不知道是自家主人回來了,從黑暗裏猛躥出來對他“汪汪”直叫。一會兒,那狗又突然後腿站起、前腿向上,似乎要朝楊布撲過來。狗突如其來的狂吠聲和它快要撲過來的動作,把楊布嚇了一跳。他十分惱火,馬上停住腳向旁邊閃了一下,憤怒地向狗大聲吼道:“瞎了狗眼,連我都不認識了!”然後順手在門邊抄起一根木棒要打那條狗。這時,哥哥楊朱聽到了聲音,馬上從屋裏出來,一邊阻止楊布用木棒打狗,一邊喚住了正在狂叫的狗。然後,他對楊布說:“你不要打它啊!應該想想看,你白天穿著一身白色衣服出去,這麽晚了,又換了一身黑色衣服回家,假若是你自己,一下子能辨得清嗎?這能怪狗嗎?”楊布想了想,覺得也有道理,就不說什麽了。那狗也似乎認出了楊布,不再汪汪叫了。一家人重新又恢複了以往的歡樂。狗之所以沒有一下子認出楊布,就是因為它對出門的楊布有一個刻板印象:楊布是穿著白衣服的。所以剛看到楊布時,天又黑,沒看清楚,隻看到來了個黑衣人,忠誠的狗當然要提高警惕了。動物如此,其實人又何嚐沒有這樣“刻板”的時候呢?在人類社會裏,人們有一種習慣於給人分類的心理傾向。這是因為,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總會表現出許多心理和行為方麵的相似;同一民族或國家的人,會有大致相同的風俗習慣和性格特征;而性別、年齡、職業等相仿的人,在觀念、思想和行為等方麵也會較為接近。比如,人們通常認為教授是斯文儒雅、白發蒼蒼;會計是精打細算、斤斤計較的;教師文質彬彬;商人奸詐狡猾;北方人熱情豪爽;南方人精明靈活;男子果斷獨立;女子溫柔體貼;德國人辦事嚴謹;美國人積極樂觀;日本人勤勉有禮……這些都是按職業、民族等特征在人們頭腦中的定型,也就是形成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要麽是來自直接與某些人或某個群體接觸,要麽是根據間接資料如他人介紹、傳媒宣傳等形成的。刻板印象的積極作用是,它把現實中的入加以歸類,從而有助於人們加工社會信息。它簡化了人們所麵臨的複雜的社會,把人劃分為群體,使得人們在獲得少量信息時就能對他人作出迅速的判斷,從而預測他人的行為。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沒有時間和精力對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進行深入的了解,而隻能與其中的一部分成員有接觸,因而隻能“由部分推知整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這種心理現象的基礎。然而,刻板印象也有其不利的方麵。雖然它在某些條件下有助於我們對他人進行概括的了解,但如果這種歸類不符合該群體的實際特點,或者隻是對某群體的非本質特征作出概括,就會形成偏見。而且一種概括而籠統的印象,畢竟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有時難免“以偏賅全”——難道壞人就一定要生得麵貌猙獰?好人就一定顯得慈眉善目?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對人的認識就很容易有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