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沒有絕對的穩定性,但提高注意的穩定性,有助於提高效率。注意的穩定性是指人的注意長時間地穩定在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上。如上課時專心聽講,注意力就會穩定在老師的講課上。當然,嚴格來說,注意的穩定性是有一定的時間限製的,任何人都無法使自己的注意永遠穩定在某個對象上。一般地,單調的活動就往往會降低人的注意力,而活動多樣化,並且不同的活動交替進行,或者不斷出現新內容,就可以較長時間地保持注意的穩定性,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在培養自己的注意穩定性的同時,要注意避免注意分散的現象,加強抗幹擾能力。梓慶是古代一位木匠,他擅長砍削木頭,製造一種當時常用的樂器——(jù)。梓慶製作的手藝非常高超,看到的人都驚歎不已,認為是鬼斧神工。魯國的君王聞聽此事後,召見梓慶問:“你是用什麽方法製成的?”“我是個工匠,談不上什麽技法,”梓慶回答說,“我隻有體會,在做時,從來不分心,而且實行齋戒,潔身自好,摒除雜念;齋戒到第三天,不敢想到慶功、封官、俸祿;到第五天,就不把別人對自己的非議、褒貶放在心上;到第七天,我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時,心中早已不存在晉見君主的奢望,給朝廷製,既不希求賞賜,也不懼怕懲罰。”梓慶在把外界的幹擾全部排除之後,才進入山林中,觀察樹木的質地,精心選取自然形態合乎製的材料,直至一個完整的框架已經成竹在胸。這個時候他才開始動手加工製作。“否則,我不會去做!”梓慶說。在向魯王詳細介紹製的過程後,他繼續說:“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我的製成後之所以能被人譽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這個緣故。”這個故事啟示我們,要想成就任何事情,都必須執著、專一、忘我,也就是把注意力穩定在注意對象或所從事的活動上。就像凸透鏡把光線聚在一點上,能產生巨大的熱量,甚至引起燃燒,沒有高度的注意穩定性,幾乎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得很好。注意的穩定性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種事物上的時間。人在感受某種事物時,注意很難長時間地保持固定不變。如果把一隻表放在離人一定距離的地方,使他剛能聽到表的滴答聲,這個人會時而聽到表的聲音,時而聽不到;或者感受到表的聲音時而強、時而弱。注意的這種周期性變化稱為注意的起伏。注意起伏的一次周期可以分為一個正時相和一個負時相。正時相表現為感受性提高,負時相表現為感受性降低。起伏的速度在人與人之間或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都有一定的差異。一般每次起伏的周期平均為8~10秒。注意的起伏與感覺器官的適應有關。現代神經生理學家提出新的假設,把注意的起伏和有機體一係列的機能變化聯係起來,認為是動脈血壓、呼吸的節律性、一定類型神經元的節律性的機能作用的結果。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種活動上的時間。它並不意味著注意總是指向於同一對象,而是注意的對象或行動有所變化,但人對整個活動仍保持著注意。比如在學生上課過程中,可能既要聽講,又要看黑板、記筆記等,但注意力始終保持在上課這一活動上。同注意穩定性相反的狀態是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是由無關刺激的幹擾或由單調刺激的長期作用而引起的“分心”“走神”現象。無關刺激對注意幹擾作用的大小,取決於刺激的特點與注意對象的關係。實驗證明,與注意對象相類似的刺激比非類似的刺激幹擾作用更大;同樣的無關刺激,對知覺的影響小,對思維的影響大;在知覺過程中,視知覺受無關刺激影響小,聽知覺無關刺激影響大。此外,使人發生興趣的或強烈地影響著情緒的刺激,也會引起注意的分散。但這並不是說任何附加刺激都會引起注意分散,相反,隔絕外界的一切附加刺激,要想保持穩定注意也是很困難的。因為缺乏外界刺激,大腦皮層難以維持較高水平的興奮,要保持注意就非常困難。所以,有時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但不會減弱注意,反而會加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