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於表達的人總是為自己的沉默找到上千條理由而眼看著機會白白溜走。其實大可不必用想像給自己製造困難,準備行動就是了。
很多事情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困難,是的,我知道你的孩子問題在哪裏。他(她)說,我的性格內向,在眾人麵前不敢表達,一開口就臉紅,不擅言談,磕磕巴巴,語無倫次……天呐,世界上一切形容羞怯者的詞好像都能跟自己扯上關係似的。總之,孩子對自己的狀態是那樣的不滿意,尤其是在老師提問到自己頭上或者是課堂討論的時候,他(她)總是覺得那教室裏再也找不出比自己更緊張的人了。我得承認,現在你的孩子麵前的的確確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高牆,不過但願對他(她)來說那隻是暫時的。因為羞怯會讓他在學習上失去許多參與、交流的機會,更會讓他失掉信心。而且,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影響往往會伴隨一生。現實一點講,沒有哪一次答辯是可以不通過自己的表達就能順利通過的,孩子的努力可能會因為羞怯而付諸東流。
有個叫瓊斯的新聞記者,總是非常羞怯怕生。有一天,他的上司叫他去采訪著名的大法官布蘭代斯。瓊斯知道後大吃一驚,猶豫了很久說道:“我怎麽可能要求單獨訪問他呢?布蘭代斯並不認識我,他怎麽可能接見我呢?”在場的另外一名記者立即拿起電話,撥通了布蘭代斯的辦公室,要求和大法官的秘書講話。他說:“我是明星報的瓊斯(此刻,瓊斯在一旁大吃一驚),我奉命訪問法官,不知道他今天能否接見我幾分鍾?”他聽完對方的答話,然後說:“謝謝你,那麽一點十五分,我會按時到達。”放下電話,老練的新聞記者對瓊斯說:“好吧先生,你的約會安排好了。”
事隔多年,瓊斯仍舊對這件小事念念不忘。他說:“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單刀直入的辦法,做起來雖然不那麽容易,卻很有效果。如果能在第一次克服心中的畏怯,那麽下一次就會容易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