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樂記》說:“樂由天作,禮以地製”,“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萬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周公製禮作樂就是希望用禮別人,用樂和民,使整個西周社會既能尊卑有別,又能和睦融融。
西周的“樂”包括樂德、樂語、樂舞以及樂理。《周禮·春官宗伯》記載大司樂的職責為:“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六舞教國子:《雲門》《大卷》《大鹹》《大?》《大夏》《大馨》《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這一段話涵蓋了樂的內容、作用及其使用方法,可以說是對西周樂舞的基本概述。
其中“中、和、祗、庸、孝、友”為樂德。《禮記·樂記》說,樂舞和樂器隻是樂的末節而非根本,其根本則為德。“樂由心生”,樂是德的體現,故以不偏不倚的“中”、中節的“和”、莊敬的“祗”、恒常的“庸”、尊老的“孝”以及團結兄弟的“友”,作為樂應體現的德。
“興、道、諷、誦、言、語”是樂詞的六種形式:托物言誌為“興”,直言其事為“道”,微言刺譏為“諷”,以聲節之為“誦”,發端為“言”,答複為“語”。
“六舞”是頌揚六代聖主的舞蹈:《雲門》和《大卷》是歌頌黃帝的樂舞,象征他的德行像日出雲卷一樣;《大鹹》也叫《鹹池》,是歌頌堯的樂舞,象征他的德無所不施;《大?》即《大韶》,是頌揚舜的樂舞,表示他能夠繼承堯的聖德;《大夏》是歌頌大禹的樂舞,表示他的德能光大中國;《大濩》是歌頌商湯的樂舞,表示他的德使天下皆得其所;《大武》是歌頌武王的樂舞,表示其德能成就武功。樂舞又分為文舞和武舞,執盾牌而舞的“幹舞”與執斧鉞而舞的“戚舞”皆為武舞,執長尾雉羽毛而舞的“羽舞”和執犛牛尾而舞的“犛舞”同為文舞,以象征百獸率舞。此外根據《周禮》記載還有持五彩繒而舞的“帔舞”,以五彩為羽象征鳳凰來儀的“皇舞”以及仿效四夷來朝拜周王的“大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