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西周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金文中的祭祀與征伐活動

字體:16+-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在上古社會居於首要地位,尤其是西周初年,隨著分封製和宗法製的確立,祭祀成為各級貴族在宗法製下維係自己特權的重要手段,成為奴隸主貴族的重要活動,故青銅器銘文中反映最多的內容即為祭祀。在《兩周金文辭大係考釋》所收錄的167篇銘文中,有85篇即超過半數的銘文涉及祭祀內容。

朕簋,又名為天亡簋或大豐簋,是西周初期武王時的標準銅器之一。其上所刻銘文詳細記述了武王伐紂之後大會諸侯並舉行盛大祭祀典禮的內容,其辭為:“乙亥,王又大豐,王凡三方。王祀於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於王丕顯考文王,事喜上帝……”這裏的“王祀於天室”即為在天室或稱為“辟雍”的大廟舉行的祭天的典禮,“衣祀”即“殷祀”,上古“衣”“殷”音近通用。“衣祀”原本是殷商祭祀祖先的大合祭,西周之時則成為群臣大會後共同參與的大獻祭,旨在團結方國諸侯。在周人的觀念裏,天是至上一元神,擁有最高的神意,周王是天之子,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所以祭天是周人的最高祭祀,為天子專享的權力。在祭天時,往往配以先王,如大盂鼎銘文所說“丕顯文王受天有大令(命),在武王嗣玟作邦……故天翼靈子,法保先王”,即以文王與天同祭。在西周時期,祭天時常以文王和武王配天同祭。

除了祭天之外,這些金文還反映其他的祭祀情況。《作冊令方彝銘》記述了周昭王任命周公子明保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管理三事四方,受卿事寮。由於是重要事情,所以周公子明保在接受命令後,一方麵發布政令,一方麵到宗廟舉行祭禮。先到周公宮祭告先祖周公,然後到京宮以及康宮祭告先王,典禮十分隆重。《作冊麥方尊銘》則記述了周王在田獵前後舉行祭祀的情況:先在豐京舉行祭祀,次日在船上舉行大禮祭,然後射獵,捕獲大量飛禽,最後又舉行了祭月儀式。可見周人的祭祀名目繁多,確實可補“三禮”的缺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