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統治者在總結殷亡教訓時,逐漸發現了德的重要性。《尚書·周書· 君奭》有一段告誡後世子孫的話,大意是說保住天命不轉移很困難,要繼先王聖祖的光輝,發揚他們的傳統,並不是單靠占卜就能永保江山。周公也在《尚書·周書·召誥》裏諄諄告誡道:夏、商“不敬闕德”才喪失天命,早早離開了曆史舞台。唯有“王其德之用”,才能“祈天永年”。
那麽,什麽是“德”呢?在周人先王那裏,“德”首先是帝王的“明德修身”。《尚書·周書·無逸》記載了周公告誡子孫修德養性的話:“嗚呼!君子所其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於觀,於逸,於遊,於田,以萬民惟正之供。”即作為君王要知道百姓生產的艱辛,不耽於享樂以及優遊田獵,而是要勤於政務,作萬民的表率。
其次要“明德慎罰”。《尚書·周書·呂刑》是記載西周刑法的篇章,但是它卻說:“王曰:‘嗚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懼。朕敬於刑,有德刑。’”即要謹慎地使用刑罰,刑隻能作為德的輔助工具,以教育為目的,而不是一味懲罰報複。
最後是“敬德保民”。《尚書·周書·泰誓》說“惟天地萬物父母,唯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尚書·周書·無逸》說“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即告誡天子要像天作為萬物的父母那樣,作民的父母,要像懷抱繈褓的嬰孩那樣保護人民,尤其要照顧那些鰥寡孤獨的人,因為他們更需要保護。
周人在“天命無常”的基礎上得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因為天命不是固定在某一人身上,它會發生變異和轉移,而這個轉移變異的基點就是“德”,是民心所係。也就是說天命以人心向背為根據,決定王權的興衰,而民心的向背又取決於統治者的“德”。如周公在《召誥》裏所說:“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於天下,越王顯……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即隻有以德配天,才能夠“受天永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