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周民族的長期發展,承夏、商而起的西周農業,在生產規模及其技術上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其農業生產情況也在上古文獻如《周易》《尚書》《詩經》等書中有所反映。如《詩經·小雅·甫田》所說:“倬彼甫田,歲取十千,我取其陳,食我農人,自古有年。”就是說在廣闊無邊的大田上,每年收獲萬萬千,隻要拿些陳糧來,就能夠養活耕作的農人,年年都是大豐收——這較直接地反映了在井田之下各級貴族領地上農業的豐收情況。
西周的農業發展,首先得力於農具的改進。西周的農具,雖然仍然像商朝那樣以木、石、蚌、骨器為主,但是出土的青銅器農具比商朝有所增加,如江蘇儀征破山口的西周墓葬發現出土了兩口鋒利的青銅鐮刀,山西、河南等地的西周墓葬也發現了大量的青銅斧和锛,可見青銅工具在西周的農業生產中比較普遍。常見於文獻的農具主要有耒、耜、錢、鎛、銍、艾等。
耒和耜是用於掘土的工具,其功用就像今天的鏟子。最初,人們在播種前,用木棒等簡單工具來掘土,這就是原始的“耒”。後來隨著經驗的積累,對這些簡單的工具進行了改進:在曲柄木棒的下端歧出一塊尖銳的木叉,用以插地,在木叉上加一塊橫木,作為踏足處,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耒。在耒的下端安裝半圓形銳利金屬則稱為耜,是耦耕的工具,也是原始的犁。
錢是一種帶有金屬鋒刃的耕具,可以說是一種帶鋒刃的耜。鎛是有金屬鋒刃的耨具,即除草的工具。銍為割草的短鐮,艾就是今天的鐮刀,銍和艾都是用於收割的工具。可見錢、鎛、銍、艾都是金屬農具,至於是鐵器還是青銅器,還未經出土的實物證實,不過有一點比較清楚——古代農具的金屬鋒刃與後世不同,它不是整塊都是金屬,而是在有鋒刃的邊緣鑲一層金屬,其他地方仍是木製的。可見,這種“金屬”農具在西周一代普遍存在的觀點是比較可信的。而且這些工具比起石器工具來更為鋒利,使農人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如《詩經·周頌·載芟》所說:“載芟載柞,其耕澤澤,千耦其耘,徂隰徂畛。”即刈草除木,耕作起來很迅速,成千耦耕的人在田間作業,往來於田畔和耕地之間。可見工具的進步對西周農業的發展貢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