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是朝廷宣布國家大政的一個重要年代,很多製度和法令都在這一年正式頒行,厘定官製也是其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到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這些製度和法令又有所發展。
唐因隋舊,中央仍實行三省六部製。唐朝的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中書省的正副長官是中書令和侍郎,下設中書舍人,負責起草詔製。門下省的正副長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設給事中,負責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旨,駁正違失,並審批尚書省的奏鈔。尚書省的正副長官是尚書令和左右仆射,下設左右丞,該省統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貫徹執行中央擬定的政令。因唐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臣下避居該職,形同虛設,故左右仆射實際上成為尚書省的最高長官。唐初,三省的最高長官都是宰相。當時在門下省還設政事堂,為三省宰相共議軍國大事的場所。後來,凡參加政事堂會議的其他官員也都是宰相,他們均加有“參知機務”“參知政事”等銜,再後逐漸確定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六部的正副長官是尚書和侍郎,左右仆射與六部尚書合稱“八座”。每部分設四司,各司的正副長官是郎中和員外郎,合稱“郎官”。
秉承六部政令加以貫徹執行的事務機構有九寺五監。九寺是:太常寺、光祿寺、衛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鴻臚寺、司農寺和太府寺。五監是:國子監、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和都水監。九寺五監也是中央的重要機構。
中央的監察機構是禦史台,以禦史大夫、禦史中丞為長官,主要掌糾察百官和監督府庫出納,可以說是“天子耳目”。禦史大夫下分設台院、殿院和察院。台院置侍禦史,掌彈劾中央的百官;殿院置殿中侍禦史,掌糾察朝儀、朝會、郊祀及巡視京師,以維護皇帝的尊嚴;察院置監察禦史,掌監察地方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