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隋唐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隋朝縱覽

字體:16+-

楊堅受禪建隋

隋室代周,是以禪讓方式實現的新舊更替。隋以前的北周,是鮮卑貴族宇文氏統治的政權。宇文氏漢化較深,武帝宇文邕統治時期相繼采取了一些漢化措施。北周國力日漸強大,同時漢人勢力在北方也在擴大。武帝滅北齊,中國北部基本統一。

公元578年,周武帝死。他的繼位者周宣帝是個荒**狂亂的人。北周軍政大權逐步落到外戚楊堅手中。楊堅是宣帝的嶽丈,靜帝的外祖。周宣帝時,楊堅以國丈資格拜為上柱國、大司馬。靜帝時,輔佐朝政。大象二年(580年)楊堅自居大丞相總知中外兵馬事,部署力量,作滅周的準備。尉遲迥、司馬消難、王謙等人相繼發動聲勢浩大的兵變,反對楊堅,但是很快都被楊堅鎮壓了。

尉遲迥為代人。其先屬魏之別種,號尉遲部,因以為姓。尉遲迥從西魏到北周,曆仕兩朝,很有軍功。孝閔帝及周宣帝兩朝,他的官職很大。直到宣帝死了,靜帝幼弱,楊堅輔政,有篡奪之意,尉遲迥才開始結合各方麵的勢力向中央進逼。但結果反為楊堅所擊破,尉遲迥最終被迫自殺。

王謙的討楊運動和尉遲迥的討楊運動一樣,沒有成功。王謙字勅萬,其父名雄,頗有軍功,為周討齊,死於軍中,謙以父功,為柱國大將軍。後聞楊堅把持政權,宇文氏的政權將為楊家奪去,乃合益、潼等十八州之師,進討楊氏。結果被楊堅擊敗,後被殺。司馬消難舉兵勤王,也沒能成功。消難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名子如,齊神武(北齊)時,曾為尚書令。消難官亦至光祿卿,初為北豫州刺史。後附北周,入朝,授大將軍、滎陽公,遷大後丞,納女為周靜帝後。當時中央的政權,快要被楊堅奪去了,尉遲迥正因此發難討楊。消難聞之,也舉兵發難,與迥一致行動。其勢力遍布於今之河南、湖北等地。但很快為楊堅的兵擊敗,投奔南陳,隋滅陳後,僅免一死。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