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晉滅吳

字體:16+-

晉奪占長江下遊滅吳之戰發生於晉武帝太康元年、吳末帝天紀四年(280年)三月。晉在奪占長江上遊的同時,以主力大軍攻占了吳揚州長江北岸地區,直逼吳京師建業。晉8萬大軍攻入建業城,逼降吳主孫皓,一舉滅亡了東吳政權,重新統一了中國。

占據長江上遊,順流而下,直搗建業,曆來是晉國的戰略主張。因而,晉對爭奪長江上遊十分重視,晉武帝派出他最優秀的戰將羊祜假節都督荊州諸軍事,以與吳名將陸抗相持;以另一得力戰將王浚為益州刺史,在蜀地訓練水軍數萬,大造舟船,為順江而下伐吳,積極創造條件。

羊祜在荊州地區的備戰相當充分,他推行亦兵政策,屯田積穀,使“軍無百日之糧”的襄陽,到伐吳之前積穀已足夠十年之需。他積極訓練士卒,製造兵器,不斷增加部隊的作戰威力。他推行的分化瓦解吳人的政策,收到了巨大的心理效果。羊祜死後,晉武帝又派其名臣杜預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軍務,繼續加緊準備攻吳。

東吳在蜀漢滅亡後,已處於唇亡齒寒之險境。吳國的一些有識之士早已看到晉國下一步的作戰企圖在於吞並吳國,隻是由於受長江天險的阻隔,加之力量暫時不夠,正在休養待機。因而,這些人士深深預感到局勢的危險性,不斷向吳主提出休養生息、清明政治、加強經濟實力的建議,請求孫皓增強長江上遊的防禦力量,以遏止晉軍順流而進的企圖。晉武帝泰始十年、吳鳳凰三年(274年),吳大司馬陸抗上書吳主說:“西陵、建平是國家的邊陲,地處長江下遊,且兩麵受敵,若敵水軍順流而下,晝夜疾進,難以抽調他處兵力馳援,此乃社稷安危之大事,非比遭受局部侵犯之小事,臣父陸遜也曾上言,稱西陵為國之西門,雖然易於防守,但也易失。若守之不住,非但失去一郡,荊州便會隨之失守。”為此陸抗建議,向長江上遊增派精兵3萬,使整個兵力增至8萬,同時建議省去各種雜務,協力防守上遊。如不這樣,便令人憂慮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