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龍門石窟

字體:16+-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就在這個新的統治中心,依照雲岡的雕造,開鑿新的石窟,即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二十五裏的伊闕,這裏山河秀麗、風景宜人。龍門山、香山雙峰對峙,中間伊水北流,猶如開然門闕,古稱“伊闕”。又因伊水在兩山下像條矯健的遊龍,所以又稱龍門,石窟主要分布在西岸的峭壁上,長達一公裏。

龍門石窟現存佛1352個,造像近十萬尊。佛龕7855個,數量之多,超過了雲崗,其中北魏所鑿的佛洞石龕約占三分之一。

龍門石窟中的代表作有古陽洞、賓陽洞等。古陽洞開鑿於遷都前後,是開鑿最早、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的一個洞窟,也是北魏王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洞窟。洞高11.1米,寬6.9米,深14.5米。洞內小龕琳琅滿目,兩壁井然有序地雕琢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美華麗。龕額裝飾細致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築、圖案藝術之大成。

賓陽中洞高8.4米,進深和寬各11米,正麵是以釋迦牟尼像為中心的五尊雕像。釋迦牟尼兩足交結坐著,身穿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雙目垂視,大耳長鼻,相貌莊嚴。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溫雅敦厚。南北二壁各有一佛二菩薩,麵相清瘦略長,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窟頂做穹隆形,雕有蓮花寶蓋,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二個供養天人,洞口兩麵原有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太後禮佛圖》,表現孝文帝與文昭太後及君臣妃嬪們典雅華麗的禮佛場麵。

龍門石窟藝術風格和雲岡的很相似,有明顯的西方佛教藝術的痕跡和北魏的特征。所刻佛像,唇厚、鼻高、目長、頰豐、肩寬、胸部平直,用的都是平刀法,衣服褶紋見棱見角。立型造像,身軀挺直,顯得莊嚴穩重,剛勁有力。賓陽洞中窟的頂部蓮花藻井的周圍,有一組“飛天”浮雕,手執樂器,翩然飛升,衣帶飄揚,姿態非常優美動人。此洞壁上原有兩組浮雕,即著名的“帝後禮佛圖”,刻畫的可能是魏孝文帝和皇後禮拜佛祖的場麵。可恨的是,這一無價的藝術瑰寶,在公元1934年被帝國主義分子勾結奸商盜挖走了。如今剩下的兩個凹坑,已成為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