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晉司徒王導從子,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人稱他為“王右軍”。王羲之一生喜好遊山玩水和結交朋友。相傳王羲之七歲學書,十二歲開始通讀前人筆論。他的主要貢獻也集中表現在書法的成就上,與其子獻之並稱“二王”。他先拜衛夫人為師學習書法,後博采眾長,書精諸體,尤其擅長楷書和行草書,風格妍美流暢,一改漢魏以來質樸書風,把書法推向全新的境界,創出逸美的新體,人稱其字“矯若飛龍,翩若驚鴻”,集前人之大成,開一代新風,為中國書壇之冠,故後人譽其為“書聖”。
“書聖”少時沉默寡言,不拘一格,也沒什麽特異的天才。早期的書法,與其朋輩相較,不但無傑出之處,且還略遜一籌。但是,他那刻苦學書、堅韌不拔的精神,卻是朋輩們無人可以企及的。
相傳王羲之學書十分刻苦。他學習、吃飯、走路,無時無刻不在揣摩字體的間架、結構以及筆法,邊想就用手在身上劃,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
羲之學書往往全神貫注,以至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正在埋頭練字,飯也顧不上吃。家人把飯給他送到書房,他不假思索地用饃饃蘸著墨就吃了起來,還說好香好香。當家人發現時,他已弄得滿嘴墨黑,自己還不知道呢。
羲之經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一長,池水盡黑,故稱“墨池”。現浙江的永嘉西穀山、紹興蘭亭、江西的臨川新城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作王羲之“墨池”的名勝。這“墨池”傳說的可靠性姑且不論,右軍學書曾經下過一番苦功夫,那是確真無疑的。
王羲之以鍥而不舍的精神,積數十年之功,終於“暮年方妙”,達到了超逸絕倫的書法藝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