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選》的編纂者蕭統(501—531年),字德施,小字維摩,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天監元年(公元502年)立為太子,三十一歲病死,諡號“昭明”。
蕭統從小就聰明、好學。史書說他五歲遍讀儒家經典,“讀書數行並下,過目皆憶”。這雖是過譽之詞,但也可以看出他從小就博覽群書,酷愛學習。他不但自己能詩善賦,而且在太子東宮裏,延納了一批“才學之士”,經常與他們“討論墳籍”,商榷古今”,研究“文章著述”等事。他又收集了梁朝以前的書籍達三萬卷之多,放入東宮,這樣,就在南朝形成了一個圍繞著他的“名才並集”的文學中心。蕭統依靠這些優越條件,編纂了《文選》。
關於《文選》的編輯目的和原則,蕭統在《文選》序中說得很明白。他說,曆代的作家甚多,作品浩如煙海,我們很難盡讀,隻有去粗取精,加以選擇,閱讀其中優秀的篇章,才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正是他編纂《文選》的目的和出發點。
蕭統選擇詩文的標準極為嚴格。他認為,經書是神聖的著作,深奧玄妙,不可以隨便刪選;諸子的書,以立論為主,是哲學著作,因此,也略而不選;史書以記事為主,不同於文學作品,也不選入。但是,史書中的讚論和序述部分,卻都頗有文學辭藻,可以例外選入。最後他說,入“選”的文章必須要“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也就是說,隻有那些內容經過反複推敲,而又文辭流暢華美、文情並茂的文學作品才是《文選》編輯的對象。《文選》起自周代,迄於梁朝,用三十卷的篇幅,囊括了這一長時期各種文體的代表作品。
雖然由於種種局限,《文選》過於強調了辭藻華美,而使一些好的詩文未能入選,但是,它還是比較注重文章內容。如當時盛行的內容空虛、義近**靡的“豔體詩”一類“作品”,《文選》都一概不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