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為三曹之冠,《詩品》稱為“建安之傑”。曹植留下的詩歌有七十餘首,五言居多,奠定了五言古詩的基礎。
曹植的文學創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稱帝為界限,明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曹植“生乎亂,長乎軍”,早年隨曹操南征北戰,培植了強烈的功名事業心,所以前期詩歌主要表現他的壯誌,如《白馬篇》、《名都篇》就是代表作,抒發了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雄健剛勁,意氣風發,樂觀豪邁。曹植曾與曹丕爭太子位,政治鬥爭失敗後備受迫害和壓抑。後期詩歌以抒發個人的主觀憤懣感情為主,而在客觀上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的殘酷鬥爭,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如《贈白馬王彪》《呼嗟篇》《野王黃雀行》。曹植詩中也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篇章,如《泰山梁甫行》就描繪了一幅邊海人民貧困生活的畫麵。
在曹氏父子中,文學成就最大的要數曹植,他是建安時代最傑出、最有代表性,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位作家。曹植現存的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形式繁富,除詩、賦、章、表、書、論等外,還有頌、碑、讚、銘、詠和哀辭等各種文體。
曹植詩歌在藝術創作上有突出的成就。他學習漢樂府民歌,創作五言詩,對中國古代五言詩體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尤善於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於其他事物來進行譬喻和象征巧妙地加以表達。如《野田黃雀行》。
在修辭手法上,曹植也超脫樂府古辭中句與句之間的“頂真”手法,發展為章與章之間的“頂真”,如《贈白馬王彪》一詩,全詩共七章,除第一章外,其餘六章的後一章首句必和前一章末句相呼應。後一章用前一章的結尾來起頭。這樣,不僅使全詩的音節更加合拍、勻稱,增加讀者的興趣,而且由於各個章節之間的上遞下接,陳陳相因,使這首長達七章的詩篇在結構上聯成一個整體,在思想感情上一層深一層,而讀者的感情也隨之起伏,深深地被詩歌所吸引。詩品有評:“骨氣奇高,詞采華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