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涼
張駿、張重華父子統治時,前涼達於極盛,境內分置涼、沙、河三州,設西域長史於海頭,在今吐魯番地區設置高昌郡,其疆域“南逾河、湟,東至秦、隴,西包蔥嶺,北暨居延”。353年張重華死後,張氏宗室內亂不絕,涼州大姓也起兵反抗。十年爭權奪位的鬥爭,使國勢大衰,到張天錫時已失去今甘肅南部。376年,前秦主苻堅以步騎13萬大舉進攻,張天錫被迫出降,前涼亡。
張氏的前涼政權依靠涼州大姓,並始終對東晉表示忠誠,借以維係人心。各代統治者除張祚外,都自居晉朝的刺史或州牧,接受晉的封號。張駿為了和東晉通使,甚至不惜向成漢李雄稱臣,以求假道。前涼先後與前趙、後趙發生過戰爭,多次擊敗劉曜、石虎的進攻,但懾於對方軍事力量的強大,也曾向前趙、後趙稱臣納貢。
張氏子孫世代保守的涼州,是當時中國北部較為安定的地區,都城姑臧是西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河西走廊原是通往西方的陸路交通要道,商業繁榮,農業和畜牧業生產也較發達。西晉滅亡後,內地流亡人民相繼到來,勞動力增加,生產經驗傳播,涼州的社會經濟更有發展。當時的涼州還是中國北部保存漢族傳統文化最多和接受西域文化最早的一個重要地區。
成漢
李雄統治時,戰事稀少,政刑寬和。賦稅也較輕,男丁每年納穀三斛,女丁半之;戶調絹數丈,綿數兩。這是成漢全盛時期。李雄死後,宗室間為爭奪帝位不斷發生內亂,安定局麵破壞。李壽父子統治時極為奢侈,大興土木,濫施**威,致使上下離心,百姓不滿,在東晉進攻下迅速滅亡。
前趙
劉曜繼承劉漢政權胡、漢分治的政策。一方麵以子劉胤為大司馬、大單於,置單於台於渭城(今陝西鹹陽),自左、右賢王以下皆用少數民族豪酋充當。另一方麵又大體沿用魏晉九品官人法,設立學校,肯定士族特權,與漢族的豪門望族相勾結,以維護其統治。此外,還仿效劉淵、劉聰徙民都城地區的辦法,將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大量徙置長安一帶,以便直接控製。前趙全盛時,擁兵28萬餘人,據地有今陝西、山西、河南、甘肅各一部,當時,關隴氐、羌,莫不降附。前涼張茂,亦遣使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