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三國兩晉南北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亂世爭雄

字體:16+-

董卓之亂

劉秀統一中國,建立了東漢政權以後,吸取了王莽篡位的教訓,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來加強皇權。可是,東漢的皇帝隻有早期的幾位能夠政從己出,其餘的皇帝大多因宮廷生活的奢靡等原因而成了短命之人。繼位的皇帝年紀都很幼小,因此政權便落在母後及其父兄(即外戚)手裏。等到皇帝長大以後,想要收回政權,隻有和自己身邊的宦官商量,於是皇帝在宦官的協助下,推倒了外戚。宦官因為推倒外戚有功,並且又能包圍和愚弄皇帝,所以實權便落在宦官手裏,不久,這個皇帝又短命死了。於是再來一次外戚專權以至宦官擅勢的過程。東漢中後期一百餘年的曆史,可以說是外戚和宦官爭奪統治權的曆史。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中,宦官越來越占上風。

宦官勢力的膨脹,逐漸形成了“群輩相黨”的政治集團。在政治上,他們把持朝政,“權勢專歸宦官”,“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盜賊無異”。“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漢之綱紀大亂矣。……子弟支附,過半於州郡……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構害明賢,專樹黨類……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政之事,不可單書。所以海內嗟毒,誌士窮棲。”(範曄《後漢書·宦者列傳》)

當時地方官吏貪汙成風,“官非其人,政以賄成”。各種類型的地主包括貴族、世家大族、地方豪強、富商等,無不廣占田地,役使農民,敲詐勒索,奢侈逾製。因而,廣大人民生活極度貧苦,終於在公元184年爆發了以張角弟兄為首的黃巾大起義。

統治者為了維護其統治,便動員所有的地主武裝對農民起義進行鎮壓,並於公元188年,接受太常劉焉的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給予州牧領兵治民的權力。這些州牧有了領兵權之後,便乘亂紛紛擴張自己的武裝力量,形成一個個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中央政府對其難以控製,東漢政府想借改製而加強統治的夢想破滅了,地方割據勢力得以發展,為以後的軍閥混戰埋下了禍根。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