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遼金西夏(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西夏文字

字體:16+-

西夏建國,元昊即令人創造文字,稱“國書”。利仁榮演繹為十二卷,是西夏最早的一部字書。西夏文模仿漢字,字形方整。字體也有草書、隸書、篆書。文字結構有全、左、右、幹、頭、下等區別。字體的創製,多用漢字六書的會意法,如閃為電旁、霹旁。也有類相從法,如屬於絲織品的字自成一類。西夏文中還有時直接借用漢書,如聖字,字義和讀音都作聖。西夏語言的語法結構獨特,在一句話當中,謂語往往放在句子的末尾,而賓語則放在謂語動詞的前麵,形容詞的位置不固定,有時在名詞前,有時在名詞後。國內外學者對西夏語言的規律有了一些了解,但還未認識其奧秘,有待進一步研究。

西夏文字演繹成書後,元昊將它定為國字。西夏國內藝文誥牒,都換用西夏文。公元1037年11月,設立了蕃字、漢字兩院,分別掌管與北宋和吐蕃、回鶻等來往的文書。兩院的設立,使西夏文的應用推廣到了西夏的鄰近地區,擴大了西夏文的使用範圍,並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字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

西夏文字的創製是夏國進入階級社會、建立國家的標誌之一,也為西夏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西夏還編寫了字典,公元1190年,西夏骨勒茂才編寫了夏文和漢文的雙解字典。該書序言中說:“不學蕃言,則豈和蕃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數。”書中每一詞語皆並列四項,中間兩項是西夏文及其漢譯文,右邊以漢字為西夏文注音,詞語編排以事分類,分天地人三大類,這三大類又各分為上中下三小類,即:天體上、天相中、天變下;地體上、地相中、地用下;人體上、人相中、人事下。其中人事下約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左右,內容最為豐富,包括親屬稱謂、佛事活動、房屋建築、日用器皿、衣物首飾、農事耕具、官府機構、訴訟程序、彈奏樂器、食饌、馬具、婚姻等。該書是研究西夏語言文學和社會曆史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