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遼金西夏(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西夏文學藝術

字體:16+-

夏國的文士多有詩詞之作。一些通俗的勸世行善作品,也常采用詩體形式。宋詞人柳永的作品在夏國廣泛流行。大德五年(1139年),夏國攻占府州(今陝西府穀)時,崇宗親作《靈芝歌》,與濮王仁忠相唱和。詩篇的石刻曾保存在興慶府的孔廟裏。

佛教藝術在夏國發展突出。現存的夏文物中,佛畫以佛、菩薩的畫像為多,畫風精致巧麗,與敦煌藝術有著某些共同點;在姿態容貌的表現手法上,則與吐蕃畫風相似。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和安西榆林窟等處都保存有夏國時期的藝術作品。榆林窟第一窟內的夏國“水月觀音”壁畫,是造型藝術中的傑作。榆林窟內還有一些反映夏國人民生活狀況的壁畫,如《打鐵圖》《釀酒圖》《農耕圖》等。黨項人早期使用的樂器有琵琶、簫、笛等,以擊缶為節。羌笛悠揚清越,最為流行。黨項人也十分喜愛漢族歌曲。宋沈括有“萬裏羌人盡漢歌”句。唐僖宗曾賞給拓跋思恭一部鼓吹樂(即軍樂),這是夏人有完整樂隊的開始。景宗時,漢族音樂在夏國仍有相當的影響。公元1148年,夏國樂官李元儒曾參酌漢人樂書(歌譜集)更定音律。哈拉浩特出土了《劉知遠諸宮調》殘本。金朝漢人的說唱藝術也傳到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