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遼金西夏(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西夏手工業

字體:16+-

毛紡織業

夏國毛皮原料豐富,毛紡織業發達。產品有氆氌、毛布、氈、毯等,它們是黨項人製作帳幕、衣服、被單、帽、鞋、襪等的原料,也是對外交易的重要物資。西夏建國後,在原先皮毛加工業的基礎上,建立起了紡織手工業。1972年,在甘肅武威發現的西夏文物中,有木刮布刀、石紡輪等紡織生產工具。1975年在寧夏西夏陵區正獻王墓,出土了羅、綾、錦等絲織品殘片。其中茂花閃色錦為我國首次發現,這種錦織製品工藝精致,表明西夏絲織手工業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陶瓷業

靈武縣發現的夏國瓷器,器壁很薄,瓷胎呈灰白色,胎質欠細膩,有的成型不規整,釉為白色,但不穩定,器表下部及圈足部分都不掛釉,器底有砂痕,其質量顯然不能與宋瓷相比。在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發現的醬褐色釉剔花瓶,瓶身上刻有牡丹花紋畫式,其形製與花式凝重大方,是夏國瓷器的精品,均是稀世珍品。

冶鐵及金屬製造業

印刷業

夏國從宋、金輸入大量漢文典籍。夏國刻印書籍,以佛經為多。現存的印本書籍有崇宗正德六年(1132年)刻行的《音同》,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刊行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桓宗天慶七年(1200年)雕印的《秘咒圓因往生集》等。乾祐二十年(1189年),仁宗就大度民寺作大法會,一次就散施刻印的夏、漢文《觀彌勒上升兜率天經》十萬卷,漢文《金剛普賢行願經》《觀音經》等五萬卷。佛經之外,還刻印詩、文、小說、諺語、文字、音韻、法律、醫術、日曆、卜筮、咒文等書籍,以及大量以西夏文翻譯的漢籍,包括儒家經籍、諸子、史傳、兵書、醫書以及版畫等等。政府設有“刻字司”,作為官家的出版機構。

手工業

采鹽業在西夏經濟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西夏最興盛的手工業。西夏國的采鹽業實行官營,在朝廷專門設鹽鐵使,專管鹽鐵,據估計西夏每年至少產鹽十萬石。西夏的“青鹽價賤而味甘”,比當時宋朝解池的鹽強百倍,盡管宋朝官方為保護山西解縣池鹽,嚴禁西夏青鹽進入,但民間走私一直不斷。鹽是西夏換取周邊國家糧食的主要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