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保機建國後,冊立了皇太子,初步確立了繼承人。但契丹社會世選製的殘餘仍根深蒂固,貴族特別是宗室成員在遼朝政治生活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於是,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矛盾衝突與爭權奪利的鬥爭交織在一起,呈現出錯綜複雜的局麵。
東丹失位與太宗之立
遼太祖有嫡子三人,長子耶律倍立為太子。及滅渤海,耶律倍奉太祖命主東丹國事。耶律倍仰慕漢文化,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次子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掌征伐和兵馬大權,事母淳欽皇後述律氏甚孝謹。少子李胡殘忍好殺,不得人心,卻甚得述律氏偏愛。
天顯元年(926年),太祖滅渤海回軍,死於黃龍府。淳欽皇後稱製,權決軍國事。述律氏“簡重果斷”,在太祖建立政權的活動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國家治理上卻重視契丹部落和畜牧業,忽視漢人、渤海人和農業。早年遼太祖有意南下幽州,述律氏則主張遣騎兵掠其四野;王鬱、王處直求援解鎮州李存勖之圍時,述律氏也曾極力反對。在皇位繼承上,她舍棄太子倍另立大元帥德光,並殺害了一些擁護耶律倍、傾向學習中原文化的契丹、漢人官僚。這又為以後的權力爭奪埋下了隱患。為削弱和控製耶律倍,遼太宗將東丹國的政治重心自牡丹江流域移至遼東,同時加強對他的監視和防範,以至耶律倍發出“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的感慨,並憤而浮海投奔後唐。
遼太宗德光在位期間,與太後述律氏政見也多有不合。在太宗滅晉戰爭中,述律氏一直持消極和反對態度。她認為,“雖得漢地,不能居也”,屢欲與晉和。至太宗死於欒城,遺體運回草原,述律氏不哭,且說:“待諸部寧一如初,則葬汝矣。”一方麵反映了她對滅晉戰爭耿耿於懷,另一方麵也反映了她對這次皇位繼承仍憂心忡忡。不出所料,不久,在述律氏、李胡與遼世宗耶律阮之間就爆發了又一次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