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民間手工業由於封建官府的控製和壓製,始終未能充分發展。經營範圍主要是紡織、陶瓷、釀酒等。產品從規格、定額到銷售,也多受官府限製、控製,甚至因強買、強征遭到摧殘。民間手工業多數是自給自足的家庭手工業,一些城鎮和紡織等行業中出現了手工作坊,產生了作坊主和雇工。民間手工業設備和生產條件差。但工人生產積極性較高,因而效率高、成本低,有些產品質量和生產技術超過官辦手工業。
官辦手工業分屬工部、將作院、武備寺、大都留守司、地方政府。諸王貴族名下也有手工業局院。官辦手工業有充足的人力、物力,有戰爭中俘掠來的無數工匠供其驅使,有以雇和買名義搜刮來的廉價原料,雖然生產效率不高,但規模大,產品多,遠遠超過宋金時的官手辦工業。
江南地區的絲織業主要是農民的家庭副業,也有專門以機織為生的機戶。史載湖州有絹莊十座,濮院鎮有四大牙行,絹莊和牙行都由大商人出資開設,在其附近鄉鎮,“收積機產”。杭州城內,已經出現了擁有四五架織機、雇工十餘人的絲織業手工作坊。作坊內的雇工除領取工資外還要“衣食於主人”。
窩闊台統治時,在弘州(今原陽)、蕁麻林(今萬全西北)兩地有三千三百餘戶西域的工匠,他們帶來了織造“納失失”的技術。納失失是一種金綺,由金線織成,上貼大小明珠。這些工匠在傳播新的絲織技術方麵做出了貢獻。
氈罽業 蒙古等北方少數民族入居中原後,將他們織造氈罽的技術傳布到內地。宮廷、貴族對氈罽的需要量很大。諸凡鋪設、屏障、廬帳、氈車、裝飾品等均有需求,因而官府、貴族控製的諸司、寺、監都生產氈罽,產量很高。
如泰定元年(1324年),隨路諸色民匠打捕鷹房都總管府所屬茶迭兒(蒙語意為“廬帳”)局,一次送納入庫的就有白厚氈2772尺,青氈8112尺,四六尺青氈179斤。品種很多,僅隨路諸色人匠總管府所造地毯,就有剪絨花氈、脫羅氈、入藥白氈、半入白礬氈、無礬白氈、雀白氈、半青紅芽氈、紅氈、染青氈、白襪氈、白氈胎、回回剪絨氈等十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