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畫說中國·大清王朝(看得見的中國曆史)

洋務運動

字體:16+-

洋務運動開始,是在“自強”的口號下籌建近代軍事工業和編練新式海軍。鹹豐十一年(1861年)底,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廣儲平實”,是洋務派興辦軍事工業的起點。同治三年(1864年)安慶內軍械所隨軍遷到南京。安慶內軍械所雖然是以手工業製造為主,但卻是當時清軍的一大火器供應中心。

在同一時期內,各地還設立許多軍火工廠,“惟一省仿造,究不能敷各省之用”,到光緒十年(1884年)為止,清政府先後設廠局20所,除江南製造局停辦外,其餘19所分布在全國12個省區。從19世紀60到90年代的30多年中,洋務派辦軍事工業,共用銀4500萬兩,均由國庫支出;所有局廠一律歸官辦;生產的槍炮彈藥和輪船均由清政府調撥發給湘、淮軍和沿海各省使用;每個廠局均有成群的官吏,機構龐雜,洋務派辦洋務首先聘請洋員。

光緒元年(1875年),由兩江總督沈葆楨、直隸總督李鴻章等人倡議,經總理衙門核準,撥銀400萬兩,作為籌辦海軍軍費,準備在十年內建成南、北、粵洋三支海軍,後由於財力有限,決定“先就北洋創設水師一軍”,沈葆楨死後,海軍大權集於李鴻章一身,他在天津設水師營務處,辦理海軍事務;又於光緒六年(1880年)在天津設立水師學堂,訓練北洋係海軍軍官。同時又用銀300萬兩,從德國購買“定遠”“鎮遠”兩隻鐵甲艦。光緒七年(1881年),李鴻章派丁汝昌統領北洋海軍。光緒十年(1884年),三洋海軍初具規模,南洋海軍約有軍艦19艘、北洋海軍約有軍艦15艘、福建海軍約有軍艦11艘。光緒十年六月,中法戰爭爆發,八月,法國遠東艦隊擊毀了福建海軍全部艦船,並摧毀福州船政局,南洋海軍也受到損失,隻有李鴻章的北洋海軍保存了實力。李鴻章又向英國訂購了“致遠”“靖遠”和從德國購進“經遠”“來遠”等艦,北洋海軍實力加強。在這前後,李鴻章又修建了大沽、旅順船塢,作為修理鐵甲艦之用。光緒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丁汝昌任海軍提督,擁有軍艦22艘。軍事訓練由英、德國人操縱。光緒二十年(1894年),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滅,結束了北洋海軍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