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正當太平天國起義在長江中下遊迅猛發展,清王朝的統治出現嚴重危機之際,英國首先對中國發動了新的侵略戰爭。次年,法國也派兵與英國聯合侵華。這次戰爭得到了沙俄和美國的支持。戰爭是為了擴大列強在華特權。它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此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也稱“英法聯軍之役”。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資產階級希望憑借剛剛取得的侵略特權,在中國開辟一個非常廣闊的市場,以傾銷它的工業產品,獲取巨額利潤,然而中英貿易的狀況使英國大為失望。由於英國對華大量傾銷鴉片,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限製了中國人購買外國商品的能力。麵對著中英貿易的各種不景氣的現象,英國資產階級認為它從中國攫取的特權太少,遠不能滿足其開辟市場的需要,因而計劃以“修約”來實現侵略要求。
所謂“修約”,就是修改1842年簽訂的中英《南京條約》。實際上,《南京條約》本無任何可以修改的規定。而中法《黃埔條約》和中美《望廈條約》,也寫明了“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雖然這兩個條約分別規定由於通商“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麵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但這顯然是指具體執行中的若幹枝節問題。英國卻有意對此進行曲解。1854年,英國駐華公使包令抓住上述條文,援引“一體均沾”的片麵最惠國待遇條款,向清政府提出了全麵修改條約的要求。
英國的無理要求得到法、美兩國的支持和響應。
為了迫使清政府就範,外國侵略者還采用了軟硬兼施的手法,一麵以幫助清王朝鎮壓太平軍為誘餌,換取更多的侵略特權,一麵又對清王朝進行武力威脅。美國公使麥蓮曾照會兩江總督怡良說:修約要求“如蒙奏準,自當襄助中華,削平反側,否則奏明本國,自行設法辦理”。以鹹豐皇帝為首的清朝統治集團經過鴉片戰爭,雖然對外國侵略者有所畏懼,但仍害怕外國勢力深入中國內地後會破壞封建統治秩序,尤其害怕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將破壞封建體統,損傷“天朝大國”的尊嚴。而且清政府對外國公使屢次訪問太平天國天京心存疑慮,又把外國在太平天國與清王朝之間虛偽宣稱“中立”誤當成“偏袒”太平軍,擔心讓“夷船”進入長江會促使外國與太平軍相互“勾結”,出現對清王朝統治更加不利的局勢。由於這樣一些原因,清政府拒絕了三國公使所提出的侵略性要求。外國侵略者感到,如果不向清政府施行武力壓迫,是達不到修約目的的。但是,當時英、法正在與沙俄進行克裏米亞戰爭,不可能抽出兵力來到遠東,一時尚無力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美國雖然對清政府進行戰爭恐嚇,但其實力不足以單獨對中國開戰。在這種情況下,修約風波暫告平息。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以俄國失敗告終。英、法、美三國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仍然沒有得逞。於是,它們決心尋找借口發動新的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