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嚴相濟的統治政策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十三日,雍正帝病逝養心殿,其子弘曆繼位,改次年為乾隆元年。乾隆帝即位之始就麵臨著雍正帝嚴正統治十三年產生的副作用,為了緩和緊張的政治氣氛,調節矛盾,改善各方麵的關係,做了一係列的政策調整。
乾隆皇帝戎裝大閱圖
乾隆即位後,相繼下令核實墾田升科,停止清丈土地,停廢契紙契銀法,停止營田水利和井田,停捐納等,對雍正時不切實際、產生弊端的政策措施進行調整。乾隆沒有全盤否定雍正的政策,其性質始終不超出糾偏補過的範圍。雍正許多重要而正確的製度,如秘建皇儲、地丁合一、火耗歸公、養廉銀、奏折、軍機處等製度,乾隆均原封不動地繼承。
乾隆經過這一番寬緩措施,使以往那種緊張、恐懼的政治氣氛為之一新,為實行自己的施政方針鋪平了道路。
乾隆在成功地改變了雍正某些政策措施,消除其產生的積弊的時候,同時提出“中道政治”和“寬嚴相濟”的施政方針,並為自己的政策轉變製造根據,進行輿論宣傳。乾隆一上台就宣稱:“治天下之道,貴得乎中,故寬則糾之以猛,猛則濟之以寬”,“寬嚴並濟之道也”。在他統治60年的絕大多數時間總是寬嚴並提,把兩者看作因時製宜、相輔相成的兩個車輪,“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這就是乾隆認定進行統治的不二法門。
按乾隆自己的解釋,“寬”就是要愛民,“與民休息”,去民之累,去民之擾。他一再告誡臣下,要把寬大與廢弛區別開來。“嚴”就是要對異端邪說、大逆不道、貪官汙吏、惡棍奸民繩之以法,如果對這類人寬大,就會造成政治混亂和生民不幸。他祖父康熙的特點是“寬”,但是,到了晚年“寬”流於廢弛;其父雍正不得不濟之以“嚴”,而他自己卻要做到“寬”“嚴”並濟,“懲勸兼施”。他經常告誡大臣們,不要誤解自己的寬大,“相率而趨於縱弛”則“有不得不嚴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