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曆史,從土木堡之變到景帝在位這幾年,幾乎一直沒有平靜過,內憂外患,接連不斷。若與其父、祖在位的“仁宣之治”相比較,則更顯得動**。
土木堡之變後,景帝由留守而至監國,終於登上帝位,君臨天下。這一方麵使他富貴至極,口含天憲,另一方麵,外患頻仍,朝內政局一波三迭,又使他寢食難安。最令他傷心的,還是太子見濟的死,他又沒有別的兒子可以繼立,這本身就是構成他皇位不穩的一個因素。起初,皇後汪氏連生兩胎,竟都是女兒,使他十分惱恨。後來妃子杭氏生了見濟,他便將汪氏廢去,立杭氏為後。景泰七年(1456年),杭氏又不幸病故。更糟糕的是,在國事煩勞和後宮享樂的雙重熬煎下,到景泰七年,景帝的身體狀況每況愈下,積勞成疾,而且病勢日漸沉重起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而皇位繼承人尚未確定,內廷外朝均十分憂慮。十一日,群臣入宮探問病情,景帝的親信太監興安對眾人說:“諸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為社稷大計考慮,天天問安,徒勞無益。”一席話提醒眾官考慮確立皇位繼承人問題。本來,經過“複儲之議”,無人敢再提建儲之事,但景帝這一病,使人們不得不再次考慮此事。十四日,群臣在朝集議立儲問題,有人提出請沂王複位東宮,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既廢不可再立。最後,大家覺得不如隻提建儲,具體人選由景帝自己定,所以奏疏中隻說“早擇元良”。景帝見疏,不允所請,並說自己不過偶感風寒,十七日當臨早朝,群臣不必驚慌。這時,傳說有人要把襄王之子迎入宮中,立為皇儲。十六日,主持政務的王直、於謙等人在一起議論請沂王朱見深複太子位一事,推舉大學士商輅起草奏稿,寫成以後,天色已晚,決定明日早朝時再奏。